16日 11月 2019年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 | 论文

2019-11-16作者:刘守华

本文运用现代民间文艺学中的母题、类型分析方法,对“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口头与书面形态,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跨文化比较与源流探寻等分别进行个案解析,体现出微观与宏观审视的结合,融汇了中外故事学的积极成果。

16日 11月 2019年

陈泳超:神话的当代性 | 论文

2019-11-16作者: 陈泳超

神话的概念宽泛,研究神话首先要进行概念界定。杨利慧的“神话主义”研究基于现实的证主义,揭示了神话在当下关怀。未来要努力探索的是,如何用民间文学的神话资源和概念来介入当代文化批评,彰显独特的学科价值。

16日 11月 2019年

陈泳超:周作人·人类学·希腊神话 | 论文

2019-11-16作者:陈泳超

或许事实便是如此,或许只是因为周氏兄弟风格自异却同样不失韵致的文笔,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氏兄弟的家乡以至家庭,似乎包裹着一种浓厚的民间文化的氛围。鲁迅笔下的社戏、五猖会、长妈妈、蛇女故事,我们早已深有领会。周作人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就更丰富了:他儿时听过蛇郎、螺女、老虎外婆之类的故事,唱过“大学大学,屁股打得烂落”之类的儿歌,看过道士炼度的“戏剧似的演出”;他的祖父也是个不失趣味的老人,时常会背些《西游》《封神》那样的“大头天话”给周作人听,说到滑稽处,还会“呵呵大笑”,虽然他平时也很“严峻”,并曾犯事系狱,为此周作人还在杭州陪侍过他一阵子,并替他的外妾潘姨太太描过《二进宫》一类的戏本。再说,儿时的周作人曾随着家庭避难至舅家,而舅家的住处本是《越谚》的作者范啸风故居的一部分;至于那颇为闻名的夜航船以及船上“尧舜是一个人”、“且待小僧伸伸脚”式的荒唐诙谐,从张宗子到周作人,也照样天天发生着……这一切,为周作人日后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和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料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它孳乳了周作人内心中对民间文化的一种亲和的情怀,哪怕这种亲和,也会滋生出对民间文化的批评。

10日 11月 2019年
10日 11月 2019年

乌•纳钦:2018年史诗演述的常态与非常态:作为语境的前事件及其阐析|论文

2019-11-10作者:乌•纳钦

从细化语境研究的立场出发,将史诗演述的前提事件分解出来,厘清常态/非常态前提事件的边界,对正确理解史诗演述的目的、功能和意义,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若干田野观察证实,蒙古族史诗《格斯尔》在巴林地区的流布发生了明显的演变,尤其是其口头演述往往以非常态事件为导引,借由民间信仰框定叙事语境,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娱乐功能,却催生了强固的演述禁忌;禁忌阻隔了史诗传播的部分通道,同时使史诗演述在这一特定区域内得到了更稳定的传承。

10日 11月 2019年

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刘三姐歌谣论析|论文

2019-11-10作者: 李素娟

刘三姐歌谣具有显著的口头性特征,其主要表现是频密的结构性单元程式,具体而言包括反复出现的词语程式、相对固定的句法程式及情感主题的程式化表达等方法。

10日 11月 2019年

斯钦巴图(蒙古族):史诗歌手记忆和演唱的提示系统|论文

2019-11-10作者:斯钦巴图

文章结合蒙古史诗情节结构发展过程,运用史诗名称、分章名称、分部名称、大主题、主题、程式化提示诗句、记忆单位、演唱单位等概念工具,探讨了蒙古史诗艺人概括记忆史诗和分解演绎史诗的提示系统及其特征与构成规律。史诗名称、分部名称、分章名称、大主题、主题、亚主题、微主题等要素,构成蒙古史诗艺人记忆和演绎史诗的提示系统。这些要素从下而上,既是层层概括记忆的具体过程,也是层层提示、选择、分解、激活及演绎的总过程,并以史诗的大主题为分界线,往下按主题、亚主题、微主题等顺序,在程式化提示诗句的引导下逐层伸入到史诗演述的最终表现层面,帮助艺人记忆、创编和演绎史诗;往上则以分章名称、分部名称、史诗名称的顺序,帮助艺人逐层概括记忆和分解演绎长篇史诗和并列复合型系列史诗。

10日 11月 2019年

张燕玲|以自己的腔调,书写人间消息——李约热近期作品读札

2019-11-10作者:张燕玲

李约热的作品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辨识度,他植根八桂大地的文学想象,充满隐喻寓意与犀利劲道,而其新作《人间消息》一如既往保持着个人辨识度的同时,又有了些新变化与新思考。他作品中的荒诞性与批判性,变得更为及物,更为节制内敛与艺术化了。李约热以独特的写作经验,重新发现了某种属于文学、属于地域、属于这个时代的奇妙张力。

10日 11月 2019年

互联网时代基于新创制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以网络壮文写作的壮语文化传播为例|论文

2019-11-10作者:周飞伶

在传受同一的网络传播空间,网络壮文写作让壮语文化携带其原生性实现重构与传播。这是基于新创制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可能。在传播与接受合体、脱域与嵌入同一的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文化进入“脱域→←嵌入”的现代传播模式,践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克服其语言文字的地域性局限,通过网络空间再造境,呈现其语言文化特性。

15日 10月 2019年

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河湟汉人“南京珠玑巷移民”传说解读 I 论文

2019-10-15作者:赵宗福

河湟流域汉人中广为流行的“南京珠玑巷移民”祖源传说,实为明代朱元璋上元节观灯野史传说和南雄珠玑巷传说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的特殊时期由于汉人族群的文化需要而出现并被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为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之后由于多民族文化的互动,又出现了在汉、藏、土族等多民族中演化互动的现象,从中反映出多民族地区祖源传说生成的机制性特点。

15日 10月 2019年

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李子贤神话研究评述|论文

2019-10-15作者:高健

李子贤先生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以活形态神话为中心的理论体系,活形态神话如果作为“主体”,其他神话存在形态则是其“变体”;活形态神话作为“活体”,那它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系统则是“母体”,这个体系为我们展示了神话的整体性、综合性与动态性。在李子贤先生的比较神话学研究中,他突破了文本阐释的固有研究范式,以及单一民族、单一学科理论的限制,将神话还原到文化生态系统中进行立体地审视,将云南的神话放到东亚、东南亚文化格局中进行更广阔地比较,将神话学与民族史、人类学、宗教学等学科对接进行综合研究。

15日 10月 2019年

韩春萍|论万玛才旦小说的“意象对话”与诗性思维

2019-10-15作者: 韩春萍

万玛才旦小说将人物所处的现实背景和心理意象并置,在“梦醉”叙事中分别存在着人物、作家和读者三个层面的“意象对话”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深层象征性结构。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表层的魔幻感,又有深层的真实感,折射了小说的诗性思维和藏民族文化心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时代意义。

15日 10月 2019年

孙纪文|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形成、阅读与阐释

2019-10-15作者: 孙纪文

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形成是数量多品质高的民族文学创作成就的映现,是民族文化资源的一次次文学话语的体现,是秉承与传播清代之前多民族优秀文学遗产的互文性表现。我们既要阅读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书面文学,也要阅读民间文学; 既要阅读普通作家的作品,也要阅读大家名家的作品; 既要读懂表层结构,又要读出深层意蕴。在汲取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着重阐释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格局; 阐释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阐释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话语构成,从而深刻把握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多元一体”的内涵和性质。

15日 10月 2019年

傅钱余|近百年文学“民族性”问题的中国谱系及反思

2019-10-15作者: 傅钱余

民族主义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学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民族性一直是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核心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前以及十七年时期,文学民族性的主调是政治民族主义,强调文学的政治功能;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成为重要议题,强调文学对民族生活世界的现实主义描写;90年代以后,民族性即民族精神成为共识。然而,对民族性的过度强调忽视了文学的其他价值,民族精神的内涵模糊导致了民族文学研究的简单模式化,诱使了民族文学创作的景观化。因此,民族文学研究应坚持人文性、民族性、文学性的三重整体价值观。

15日 10月 2019年

冯文开,白存良:口头诗歌诗行的演述与誊录论析|论文

2019-10-15作者:冯文开,白存良

口头诗歌诗行的生命在于演述,它的生成在演述中受到步格、音乐、声音范型、呼吸间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将口头诗歌演述中的诗行精确地誊录下来,是对口头诗歌分析与研究的基础。誊录在书面文本上的口头诗歌诗行属于口头传统的诗学体系,不像书面文学中诗行的匀称规整,而是显得参差不齐,对其认识应该突破传统学术中根深蒂固的书面文学传统的诗行观念,关注其所具有的声音和结构,将其放在具体的演述中进行界定和阐述,对其誊录的工作模型进行学术反思并检讨其间之得失。

30日 09月 2019年

 胡小安||祖先记忆与区域历史:“土兵后裔”传说解析——以桂林山区“河池南丹土兵后裔“传说为例I论文

2019-09-30作者:胡小安

  摘要:桂林山区普遍存在“河池南丹土兵后裔”的传说,通过分析该传说形成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并探寻传说背后所体现的寻祖寻根文化,得出结论是:这种文化能够促进民族交流与团结,理清其形成的过程,也就能更好地理……

30日 09月 2019年

赵逵夫:先周历史与《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I论文

2019-09-30作者:赵逵夫

     摘要:《牛郎织女》的两主人公分别来自周人和秦人的祖先,是我国从史前直至近代农业经济社会中男耕女织家庭的集中反映。牛女传说具有突出的反封建性,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对爱情的无……

30日 09月 2019年

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河湟汉人“南京珠玑巷移民”传说解读I论文

2019-09-30作者: 赵宗福

  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河湟汉人“南京珠玑巷移民”传说解读I论文   摘要:河湟流域汉人中广为流行的“南京珠玑巷移民”祖源传说,实为明代朱元璋上元节观灯野史传说和南雄珠玑巷传说相结合……

24日 09月 2019年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 | 论文

2019-09-24作者: 袁瑾

歌谣研究是现当代民间文学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歌谣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经历了由革命的号角向民间回归的历程之后,21世纪以来对歌谣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展示了其与当代文化传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紧密联系。然而当下传统歌谣所依凭的文化环境的整体消退,现实性关注不够,仍是歌谣研究所面对的挑战。

24日 09月 2019年

漆凌云:中国民间故事研究七十年述评 | 论文

2019-09-24作者: 漆凌云

中国民间故事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至1977年,民间故事的采录与改写成为热点话题,学术研究弱化;第二阶段为1978——1999年,民间故事研究逐渐回归学术本位,研究方法日趋多元;第三阶段为2000——2018年,文本与语境成为焦点话题。七十年来中国故事学人不断吸纳类型学、文化人类学、形态学、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表演理论等外来理论,将其与本土方法相结合,形成民间故事采录成果丰硕、研究方法多元的特征,初步搭建了中国故事学话语体系。当下故事学面临研究范式模式化、创新性不足等困境,立足本土资源,坚守故事学的学科本位、积极吸纳相关学科成果、关注民间故事的多重生活样态、开拓新范式、深化故事学的话语体系建设是故事学突围的有效路径。

<<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