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 07月 2020年

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李子贤神话研究评述|论文

2020-07-18作者: 高健

李子贤先生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以活形态神话为中心的理论体系,活形态神话如果作为“主体”,其他神话存在形态则是其“变体”;活形态神话作为“活体”,那它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系统则是“母体”。这个体系为我们展示了神话的整体性、综合性与动态性。在李子贤先生的比较神话学研究中,他突破了文本阐释的固有研究范式,以及单一民族、单一学科理论的限制,将神话还原到文化生态系统中进行立体的审视,将云南的神话放到东亚、东南亚文化格局中进行更广阔的比较,将神话学与民族史、人类学、宗教学等学科对接进行综合研究。

16日 07月 2020年

李晓禺: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故乡叙事 | 论文

2020-07-16作者:李晓禺

故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文学人类学视域下,故乡具有复杂而立体的多意层面,即作为地缘的故乡、作为族群的故乡和作为“他者”的故乡。同时,故乡叙事作为人类基本精神诉求之一,从“自然故乡”到“文化故乡”的话语建构过程,是作家对其民情风俗进行“深描”、使故乡无名的地方性知识上升为具有人类普世性意义话语的过程,也是作家进行文学地图重绘的过程。

16日 07月 2020年

彭正生 :边地·边缘·边界 ——王华的文学视域、价值立场与精神限度 | 论文

2020-07-16作者:彭正生

王华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少数民族小说家。新世纪以来,她始终聚焦性地关注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边地乡村,以令人惊艳的方式叙写着工业化、城市化所造成的自然、文化与伦理悲剧——“现代性的苦果”。她的小说似乎意在呈现索雷尔意义上的“进步的幻象”,并志在揭开现代性面纱、戳破现代性神话,因此,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对抗性和边缘性的反现代性姿态。然而,激进的文化立场让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并越过了文学的情感和价值边界,也局限了王华的文学想象和思考空间,阻碍了她的文学可能抵达的深度和广度。

10日 07月 2020年

“长坂坡赵云救主”中的赵云形象在达斡尔族、锡伯族说唱中的变化——兼论人物形象民族化|论文

2020-07-10作者:吴刚

自清代始,《三国演义》里“长坂坡赵云救主”的故事进入达斡尔族和锡伯族说唱中。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来源于敖拉·昌兴的再创作,全篇60节,共240行;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是《三国之歌》中的一部分,共193行。“赵云救阿斗”中赵云形象在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中发生了变化,文章主要探讨这一变化内涵。文中选取七个细节进行对比分析,即赵云与糜夫人三次对话、赵云怀抱阿斗、赵云战张郃从土坑中跃起、赵云战四将、曹操赞扬赵云、赵云杀出重围、赵云见玄德献阿斗。赵云形象在达斡尔族、锡伯族中说唱的变化,其实是人物形象民族化过程。有了达斡尔、锡伯等民族的接受与再塑造,赵云形象就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这就实现了民族化。

10日 07月 2020年

乌兰巴托所见蒙古文《列国志传》考论|论文

2020-07-10作者:聚宝

蒙古国国家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今存款式、册数各异的蒙古文《列国志传》旧抄本四种。通过四种抄本与相关蒙汉文献的一系列比勘,可知此四种抄本系一部十二卷本《列国志传》蒙译本的传抄本。此译本译文截然有别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列国志传》蒙译本,有可能是20世纪初译于喀尔喀蒙古地区,仅流传于喀尔喀蒙古地区的译本。披露并研究这一批译本,不仅能够丰富《列国志传》外文版本,拓展其域外传播研究,对蒙汉两个民族、中蒙两国的文学交流史研究也提供弥足珍贵的文献史料。   

10日 07月 2020年

李萍:民间口承文学视域下广西抗战文化研究的新思考丨论文

2020-07-10作者: 李萍

民间口承文学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研究广西抗战口承文学,有利于从基层民众视角借助“口头传统”资源,多区域、多民族地解读广西抗战文化,对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研究视角、方法的科学化意义重大。此项研究工作的启动,要穷尽式收集广西抗战口承文学作品和总结提炼广西“口头传统”的话语机制和程式理论,要从区域性和族性视角对广西抗战口承文学进行“全景式”研究,要根据抗战口承文学研究成果反观广西抗战文化,要启动广西与其他地区抗战文化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民间口承文学;广西;抗战文化

10日 07月 2020年

陈金文:壮族“诗文斗智”型传说与族群记忆丨论文

2020-07-10作者:陈金文

壮族文人故事中的“诗文斗智”型传说保存了某些真实的历史元素。传说中壮族群众通过我族文人在对对联中获胜肯定我族的胜利,说明他们已经把主流文化看作了我族文化的一部分,并内化为了我族衡量文人才智高低的标准。从这里我们可以解读出,壮族群众对壮族文化与我国主流文化融合的历史记忆及他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10日 07月 2020年

陈金文:压抑与释放:论机智人物故事产生与流传的心理机制丨论文

2020-07-10作者: 陈金文

机智人物故事的产生、流传与人们的心理压抑密切相关。在机智人物故事中人们的各种压抑都得到尽情的释放,一方面普通百姓成为社会斗争的胜利者;另一方面人们从礼教中解脱出来,冲决了日常生活中各种禁忌的罗网。同时,在机智人物故事中得以肆无忌惮呈现的还涉及不伦或原始的欲望,这些欲望一般情况下局限于意识领域或深潜于无意识领域。这些都是人们编织的白日梦,人们通过这种白日梦实现“精神紧张的解除”,释放种种心理压抑。

10日 07月 2020年

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论文

2020-07-10作者:刘薇

通过分析怒族神歌中所蕴含的历史记忆现象,试图说明怒族神歌不仅表现出与怒族族源的历史记忆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神歌中的叙述内容与怒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关系密切,构成了生活常态的一部分。可以认为怒族神歌把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领域的历史融合为一体,通过深入挖掘神歌中的宝贵记忆,对于认识和传承怒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0日 07月 2020年

李容芳|傩仪的逻辑:社会规则与村落日常秩序建构——基于白族傩仪“耳子歌”的研究|论文

2020-07-10作者:李容芳

城市化背景下,村落终结成为普遍诊断。当村落传统文化遭遇价值多元化,村落共同体内部结构引发传统文化的式微,社会规则遵从下的村落内部整合与维系力成为焦点。通过对白族村落“耳子歌”傩仪的田野调查,展现村落集体表象展演的行动逻辑,揭示傩仪对村落共同体日常秩序建构的作用。通过傩仪变迁语境的分析,可对变迁语境下傩仪的社会价值与行动逻辑如何与社会规则互动进行解读,并进一步论证村落日常秩序建构何以可能。

10日 07月 2020年

杨童|黔中海葩苗族《开路词》的文化内涵——以龙里县岱林寨为例|论文

2020-07-10作者:杨童

《开路词》是海葩苗族的口传经典,主要应用于丧葬仪式中的开路环节,祖师为亡灵指引道路从而顺利到达祖居地。海葩苗族《开路词》内容分为:祖师把刚死去的死者游荡的亡灵喊回来、祖师指引亡灵走阳间路、走阴间路及交代所需注意的问题、祖师告诫亡灵正式与人间告别。海葩苗族《开路词》反映了苗族社会的灵魂观以及祖先崇拜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20日 06月 2020年

通识读物书写与《格萨尔》学建构

2020-06-20作者:诺布旺丹

       流传在我国藏族地区的《格萨尔王传》与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被称为我国“三大民族英雄史诗”。它们同时分布在“一带一路”多个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对于不同族……

10日 06月 2020年

白草:于沉静中观照现实、品味生命——2019年宁夏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瞥丨论文

2020-06-10作者:白草

宁夏当代文学呈现出几个较为显著的意识特征,即现实关怀意识、乡土意识与生命意识。对于宁夏少数民族作家来说,反映本民族生活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回、维吾尔、东乡等各族作家以其题材多样、风格相异的作品,丰富了当代宁夏文学,引人关注。2019年,宁夏少数民族作家们于沉稳低调中生活写作,取得了不俗的实绩。

10日 06月 2020年

赵柔柔: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叙事中的历史与记忆丨论文

2020-06-10作者:赵柔柔

文章用当代记忆理论中的“历史—记忆”框架,思考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叙事中的困境,特别是其中重述民族历史的倾向。在论述中,首先以身体与地点两个记忆媒介为切入点,讨论叙事文本中如何召唤集体记忆,并将它们非历史化。此外,以“废墟和纪念碑”为喻,进一步辨析它们所重构的文化记忆在身份认同功能上的含混特征。

10日 06月 2020年

杨春:《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丨荐书

2020-06-10作者:杨春

《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以新的文学观、文学史观系统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自1949年以来的发展史,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介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包括重要作家的创作简介,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民族特色及其在本民族文学史乃至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目前的地位和所产生的影响。内容的阐述注重从文学本体出发,突出对经典作家和作品的解读,尤其是作品内容、情节、民族性的阐释,学术观点严谨,资料翔实。全书共9章,以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电影电视文学的文学体裁分述。《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为“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可作为民族高等学校乃至普通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亦可供社会读者阅读。

10日 06月 2020年

韩高年:“前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与文学交流———以《穆天子传》为核心I论文

2020-06-10作者:韩高年

结合目前有关考古成果,《穆天子传》《山海经》《逸周书》《国语·周语》《左传》等有关西行的材料,证实《穆天子传》中所述“西行”事件具有一定可能性,说明在张骞打通“西域”之前即已存在一条“前丝绸之路”。从夏代开始,这条路上既有彩陶文化、玉石文化的交流,也有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流。《穆天子传》中记载的周人与西行沿途各邦国的物质文化交流,以及与西王母之邦的外交活动,充分体现了西周以来中原与西域各民族在文化与文学方面的相互认同与融合。这一盛况,为汉代以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基本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与奠基作用。

10日 06月 2020年

刘宗迪:执玉帛者万国——《山海经》民族志发凡I论文

2020-06-10作者:刘宗迪

民族志是关于世界上“非我族类”的记述,中国的民族志编纂传统源远流长,从《周官》的职方氏,到《史记》的《朝鲜列传》《大宛列传》《西南夷列传》以及历代正史中的四裔志、职方志,民族志编纂一直是中国古代王朝历史编纂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志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则是中国历代王朝制度的重要一环。中国古代四裔志书写,既包含了大量基于实地见闻和调查的真实的民族知识,也包含了大量基于自我中心主义的异族想象和传闻逸说,《大荒经》则是此种民族志编纂传统的最初源头和思想原型。《大荒经》版图成书于商代,其中记述了八十多个方国,既有真实的方国,也有想象的捏造,书中对这些方国一一记其方位、国名,兼记其族姓、世系、图腾、食物、人物形象以及风土传说,记述尽管简单,但已具备后世四裔志的雏形,是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民族志文献,既可据其考古代历史和民族,又可据以了解古人的异族想象和认知。

10日 06月 2020年

赵宗福:西王母的始祖母神格考论I论文

2020-06-10作者:赵宗福

本文旨在正本清源,梳理零散的各类文献与民俗事象,并寻求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而讨论西王母信仰在原始初期的神格问题。首先从学界尚未注意到的“王母”词义入手,结合汉魏及其之后各种西王母信仰中的始祖母现象以及原始的祖先崇拜等史实,探讨“王母”一词的本义,并论证其最初的始祖母神格及形成原因。认为西王母信仰在最初的原始信仰中乃是做为“天下母”的始祖母信仰,其神格是始祖母无疑。“王母”的本义犹“伟大的祖母”或“伟大的母亲”。

14日 05月 2020年

​朝戈金:策马天山:蒙古史诗《江格尔》田野作业散记

2020-05-14作者: ​朝戈金

去年夏天,我翘盼了许久的新疆之行终于落实了。心里不由得不激动。千里之外的茵茵草原,仿佛在极目远望的云空中,一次次跃入京城的水泥建筑群中,令人心驰神往……这种有如扬鞭催马的振奋感,已然冲淡了临行前的万般慨叹。

14日 05月 2020年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口头史诗的文本与语境 ——以《玛纳斯》史诗的演述传统为例|论文

2020-05-14作者: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近年来,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那鲜活生动而又妙趣横生的演述场景已经随居素普·玛玛依等老一辈玛纳斯奇的辞世而离我们渐行渐远。千百年来的口头叙事传统正在从“演述中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为半书面的吟诵形式所取代。目前,当我们还能够捕捉到口头史诗的传统演述形式之际,从文本与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出发,对口头史诗的叙事传统及其演变态势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探究是当务之急。

<<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