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 → 学术年会

2012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年会会议论文摘编(二)
──民族文学理论及当代作家文学专题
发布日期:2012-06-26   作者: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点击数:1855  
  中央民族大学梁庭望教授在《中华文化板块结构中西北民族文学的贡献》中认为,中华文化由四大板块构成,中华文化板块结构是为了研究中华文学的结构而提出来的,它要解决包括区域文学共性、少数民族文学共性、中原文化圈汉文学和周边呈“ㄈ”形三个文化圈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学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学的关系等四个层次的问题,并从比较完美的三维结构、充分发育的英雄史诗、宛如长河的作家长诗、消化融合的成功范例等几个角度着重介绍了西北文化区在中华文学中的贡献,突出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文学重要的动力源泉。
  新疆师范大学王佑夫教授在《拓展民族文论研究》中指出,纵观30年来对民族文论进行微观和宏观的研究,在时间空间和批评主体、载体流通上都大有拓展的必要,即研究范围和对象应扩大到包括“文革”10年和21世纪10年的当代民族文论,推动民族文论的发展的古今汉族学人,台、港、澳民族文论,55个少数族群的口头文论,进入对民族文论的文化背景、自身规律、批评方法、概念范畴、内部结构、民汉关系、民外关系等方面深入系统的探讨。
  湖南省作家协会龙长吟研究员在《构建民族文学学的基点:文学性与民族性的融合(之一)论文学公共性与民族性的共融》中提出,文学公共性与文学民族性的融合有包括与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民族情感、精神信仰、理想追求、民族心理性格共融的六种形态,它们的共融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多个方面的实际操作问题。
  湖南大学文学院罗宗宇教授在《论沈从文的昆明书写》中认为,沈从文的昆明书写在现实和回忆两个维度展开,与湘西书写形成参照,内容集中在自然景象、社会现象和民俗事象三方面,以文学的方式呈现了一个自然优美、社会丑陋和民俗独特的立体昆明形象,彰显出那无法释怀的昆明情结。
  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赛力克布力·达吾来提肯教授的《新疆哈萨克族翻译文学现状研究》认为,我国哈萨克族文学翻译事业发展较快,但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在研究方面,准确和客观的反映中国哈萨克翻译文学的发展脉络、代表性翻译文学家的界定、翻译技巧的挖掘和展现、进行全面总结和对发展趋势的科学展望等都是关键问题。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蒋芝芸教授在《中国现代少数民族文学名家的文学活动略论——以沈从文和老舍为中心》中指出,沈从文和老舍是少数民族文学名家文学活动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文学活动具有明显的思想启蒙特征,他们以启蒙者的精神姿态从事文学创作与报刊编辑,他们的文学活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有着共同的中华民族心理归属。
  喀什师范学院古丽娜尔·吾甫力教授在《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繁荣发展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喀什噶尔当代文学创作的多民族性与发展思路》中提出,新疆当代少数民族的创作多元并存,相互包容差异、交融发展的特征明显,而新疆少数民族创作者则缺少厚重感和高远的立意,需跳出本民族的视域,为繁荣发展新疆少数民族创作事业,更需加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队伍建设。
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孙博教授在《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困境与新生》中指出,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大致遭遇了包括传统文本内部分析与审美鉴赏所带来的封闭性与模式化等困境,需以文艺学的固有理论为根基,加强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现象与规律的引领和统摄作用,适度结合多学科的文化阐释,加强对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借鉴与吸收。
  广西民族大学人文学院黄秉生教授在《民族文艺学构想》中认为,民族文艺学在过去主要用主流文艺学的理论、观点去观照、评论、衡量少数民族文艺现象,未能看出民族文艺的真正价值,民族文艺产生于不同主流文艺的环境、土壤,并与主流文艺的历史运程不完全相同,可以从文化生态的视域去构建民族文艺学。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宝音达教授在《关于新疆多民族当代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中指出,新疆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具有多民族、多语种、多元文化的特性,在研究中需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开拓文学研究视野,面对全球化语境,扩大影响力,突破文学研究的界限,打通学科的界限、语言的界限、个人认识观念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