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 → 学位教育

西北民族大学 发布日期:2021-03-10   点击数:6906  

   西北民族大学坐落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兰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学校肇始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兰州开办的藏民问题研究班和藏民学校,1950年1月改建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1950年8月正式成立西北民族学院,2003年4月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隶属于国家民委,是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被甘肃省确定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中国语言文学学部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学部成立于2020年1月,由两个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4个科研平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验教学中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文学研究中心、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研究中心)和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组建而成。历经70年发展沿革,学部根基深厚,学风纯正,涌现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几代学人薪火相传。才旦夏茸、王沂暖、李国香、谢再善、段克兴、丹巴加措、贡却才旦、孙艺秋、唐祈、阎瑞、阿旺•却太尔、多识、郝苏民、华侃、杨才铭、郗慧民、马进武、高瑞等一批国内知名学者先后在此弘文励教,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学校改革发展和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中国语言文学”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西北民族大学创办时间最久重点建设的传统特色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传统,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的重镇之一。1978年本学科就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设置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新世纪以来,本学科继续在各二级学科版块内深入挖掘,着眼于中华文化体系建构、着力于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历史交流及融汇研究,对中华文明的建构过程及现状的深厚内涵作出科学的、理论的深度阐说。

  本学科设有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藏、维吾尔)、汉语言(民汉翻译)、汉语国际教育等8个本科专业;现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族、藏缅语族、突厥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研究方向;现有中国语言文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族、藏缅语族、突厥语族)5个研究方向。本学科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语言检测中心少数民族分中心藏语文研究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3个,田野调研基地3个。

  本学科在长期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多民族、多语种共同发展的丰硕成果,在藏语计算语言学、民汉语言互译、蒙藏维古籍文献(古藏文、回鹘文、察合台文、托忒文、梵文)整理研究、多民族史诗(《格萨尔》《江格尔》、达斯坦)学研究、元明清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本团队教师不只掌握汉语和外语,更普遍掌握2-3种民族语言文字,独具特色,研究优势突出。有藏蒙土多民族《格萨尔文库》、国内首个藏文搜索引擎、卫拉特学研究丛书、胡都木文与托忒文合璧《江格尔文库》、《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诗集丛刊》(第一、二辑)等成果不断面世,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这些新的学术生长点,开拓出广阔的研究领域,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新世纪以来,本学科群顺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华夏文明传承示范区建设需要,发挥多民族语言文学研究资源的优势,发掘整理研究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享有盛誉的我国三大英雄史诗——蒙、藏英雄史诗《格萨(斯)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均分布在西北英雄史诗带之内。西北民族大学中文学科利用其特有的多民族语言优势和地理优势,从建校之初开始了以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汉藏语系史诗与口头传统为主的西北多民族史诗与口头传统的系统研究。现有集文学、语言、历史、文献、民族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为一身的全方位、多角度比较研究西北多民族史诗与口头传统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全面、系统、深入研究西北多民族史诗与口头传统,继承发扬西北多民族文化优秀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是本学科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责无旁贷的重任。

  在多民族的中国西部,西北民族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群的建设成果,对促进各民族学子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光耀海外,做出了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