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 07月 2024年

邓永江 | 姚新勇教授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学生培养

2024-07-25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是现代民族国家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现代民族国家制度、政策,也离不开各民族同胞的文学、创作和耕耘,也离不开代际相续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 作……

25日 07月 2024年

邱婧 | 谈姚新勇教授的少数民族文学学术研究

2024-07-25作者:邱婧

本文试图从个人视角对姚新勇教授在少数民族文学领域所作出的努力作出观察。 姚新勇教授是我的导师。2010年,作为一个十分渴望继续深造的硕士毕业生,我着手准备考博报名的问题。我的硕导耿占春教授是当代诗歌领域的专……

25日 07月 2024年

毛巧晖|进入新中国民间文艺学:1949—1966年钟敬文的学术研究|论文

2024-07-25作者:毛巧晖

新中国初期,民间文学研究和文艺实践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中,对这一时期则较少关注或研究较为薄弱,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多研究者认为其并非“民间”的“民间文学”,尤其是很多研究者的学术回顾从当下学科立场出发,就更“遮蔽”了其学术层面的复杂性。钟敬文是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重要人物之一,对其学术生平、学术思想的回顾可谓较为充分,但对其1949—1966年间的研究进行全面思考的则较少。他从第一次文代会开始就积极融入新中国文学、民间文学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其文学观念及对民间文学的学科定位、基本范畴、文学特质、范围等进行了适应“人民文艺”的调适,这对其后世学术思想有一定影响,同时也是他学术成就重要组成部分。对于1949—1966年钟敬文民间文学研究的梳理和全面阐释,对新中国初期民间文学乃至文学学术脉络的梳理有一定贡献,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文学思想史及中国当代文学思想史的研究。

25日 07月 2024年

杨杰宏 | 吴晓东神话研究的学术价值及贡献

2024-07-25作者:杨杰宏

吴晓东是湘西凤凰的苗族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一开始是做苗族民间文学研究的。他在本科、研究生阶段受过系统的语言学训练,所以他的研究范式不仅是早期的苗族文化研究,还是当下的神话比较研究,明显有……

25日 07月 2024年

林琳|新世纪少数民族儿童电影新变初探|论文

2024-07-25作者:林琳

从1960年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儿童电影《五彩路》问世,少数民族儿童电影在中国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所谓儿童电影,虽然学界尚无统一标准进行表述,但一般指为少年儿童拍摄的并适合他们观看的、以少年儿童为主要角色、以表现少年儿童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类影片。换言之,少年儿童是该类影片重点关注的对象,甚至影片本身就是以少年儿童的视角拍摄而成。在中国的儿童电影中,少数民族儿童电影是独特的一种类型,它既有儿童电影的性质也带有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不仅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同时更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借儿童之名对现实进行观照,并非是以天真烂漫的局部凝视修饰现实,相反,它是构成时代复数历史和现实实践的一个部分。

25日 07月 2024年

刘大先| 确定性的显隐 ——乡村叙述的嬗变与“三农”的再认识

2024-07-25作者:刘大先

当代中国的乡村叙述与政治、经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规划中,农民、农村、农业结合为“三位一体”的集体性存在,对于其的叙述有着确定性的目的论与宣传鼓动色彩。伴随着工业发展和体制性城乡二元结构的建立,身份差异、机会平等与福利制度等方面的多重张力关系,影响到“三农”的文学形象与表述形态。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叙述显示了由市场经济与实用理性所产生的“流动的现代性”而导致的美学不确定性。新世纪的城镇书写、基层乡村微观权力刻画、城市底层文学及非虚构写作呈现出变化了的现实中的多元样貌。乡村振兴不仅体现于政治、经济与社会层面,更体现于文化、精神与价值层面。重新于不确定性语境中追寻新的确定性,是文学叙述以理想的应然世界超克现状的实然世界的尝试。

25日 07月 2024年

通知|“民族文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会议

2024-07-25

“民族文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 尊敬的            先生/女士: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

22日 07月 2024年

孙国亮、高鸽|沈从文在德国的译介史述与接受研究

2024-07-22作者:孙国亮、高鸽

摘要:中国现代经典作家沈从文在德国的译介堪堪历经40载,就译介体量与影响而言,堪称中国现当代作家之翘楚。德国汉学界对沈从文作品的民族志书写、现代性内涵、情欲叙事、自杀主题的解读与研究,可为国内沈从文研究提供域外视角的借鉴,亦为沈从文作品赋予了丰厚的普世文化价值。

22日 07月 2024年

张帆|阿来作品在德语国家的译介与接受

2024-07-22作者:张帆

        藏族作家阿来是享有世界知名度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西、葡、韩、越等20多种语言,在东西方广为传播。“总的来说,在西方,尤其是在德语世界,阿来的成就格外令人……

22日 07月 2024年

刘岩、周智威|苗族故事《灯花》在日本的译绘与回译研究

2024-07-22作者:刘岩、周智威

《灯花》是广泛流传于苗族的民间故事。1967年君岛久子将《灯花》译介到日本,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影响,2020年唐亚明将《灯花》日本绘本版翻译回中国。本文从苗族民间故事《灯花》在日本的译介与影响、《灯花》绘本的回译,以及各版本间的文本比较,综合分析故事中的文化事象在译介与回译过程中的变化与改写。综合言之,第一,《灯花》在译介日本后,由于其自身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在日本产生了广泛影响;第二,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灯花》在译介过程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符号发生了变异;第三《灯花》日语绘本在回译过程中,回译版本与日语绘本、原版文本呈现了差异性,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其所包含的民族事象与文化符号。通过回顾苗族民间故事《灯花》在日本的译介与日语绘本的回译,可以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走出去”及中华文化符号在海外书写与流变研究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19日 07月 2024年

张勇耀 | 金元易代与“文化重建”——元好问与“河汾诸老”的人生选择与文学精神新论

2024-07-19作者:张勇耀

金元易代之际,“河汾诸老”中有五人出仕,元好问也明确表达了希望入仕元廷的愿望。进入元廷实现救世行道之志,是当时士人的普遍选择。金元之际文学的主流精神不是“隐逸”,而是“文化重建”。士人的“遗民情结”总体较为淡薄,“遗民文学”并非研究的最佳视角。“大元气象”正是那些心“向庙堂”的“豪杰文学之士”和他们的弟子后学所创造的。

19日 07月 2024年

张勇耀 | 金元之际的燕京书写及其文化空间的意义重构

2024-07-19作者:张勇耀

金亡后,幸存文人重回燕京,在废墟上寻绎金源王朝的历史。皇宫是他们想望金朝盛世的情感入口,他们以记忆重构着无法复原的盛世空间和再也回不去的青春时光。修建于金代的卢沟桥和燕市酒楼等京城旧观则成为沧桑历史的见证,重回文人的书写使这些有形空间拥有了超越实体的象征意义。二代文人、仕元文人的燕京书写体现了对历史景观的政治性重构,他们对金朝完好政治生态的美好想象,对金朝亡国的反思和帝王失政的批判,都寄寓着对新兴蒙元王朝的政治期待。燕京是亡金文人修复心理创伤的重要空间,也是观照易代文人参与文化重建的重要窗口,他们的书写为元大都文学的繁荣拉开了帷幕。

19日 07月 2024年

张勇耀 | 文化认同与金末汴京文学的繁荣

2024-07-19作者:张勇耀

作为金源王朝的新都城,汴京为饱经战乱的金末文人提供了安身之所与进取之途,也成为汴京之外文人的流动空间和精神所向。二十年间,汴京形成了以朝廷文人、科考士人和流调文官为中心的文学群体,汴京文人也正是在对自我身份及自我所在群体的认同中,实现了对新都政治和文化空间的认同。汴京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使金源王朝虽然疆土狭隘,却呈现出文学的蓬勃生机;不同层面文人对汴京空间及自我身份的认同,又增加了汴京文学的丰富性。

19日 07月 2024年

张勇耀 | 金元之际女真文人徒单公履生平与创作考论

2024-07-19作者:张勇耀

金末女真进士徒单公履在卫州讲学十三年,培养了王恽、雷膺等汉族弟子,为金元之际文脉的保存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入朝后仕至翰林侍讲学士,与姚枢、王磐、刘秉忠等人一起为草创之初的朝廷建言献策,涉及朝廷礼仪、重开科举、推荐国子监主持人选、谏止在江南行钞法盐法等事。徒单公履也是金元之际成就最高的女真文学家,他的诗文创作代表了金元之际女真文人汉语创作的最高成就。目前可见徒单公履诗一首,文九篇。他与翰林人士王鹗、王磐等人在元初的写作,对元中期典雅文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19日 07月 2024年

张勇耀 | 金元之际的诗坛北移与诗歌风貌

2024-07-19作者:张勇耀

金末北渡拉开了金元之际诗坛北移的序幕,此后诗人们北归家乡或寓居别地,北上燕京、和林、开平寻求救世行道之机,形成了一条浩荡壮阔的北向诗路。诗人北归使贞祐南渡后沉寂了二十年的北方诗坛重新焕发了生机,大量文人北行又带动了北上送行诗的繁盛。以耶律楚材为中心的和林诗坛成为史上最北中国诗坛,刘秉忠、郝经等人北赴金莲川途中的创作,则为诗歌拓开了一个生新旷远的空间。金元之际的诗坛北移对大都诗坛和上京纪行诗的繁荣具有导路开先的意义。

19日 07月 2024年

李锋 |《滇南诗略》的多民族文学交融范本意义

2024-07-19作者:李锋

《滇南诗略》的多民族文学交融范本意义,首先体现为文学交融全要素特征的呈现,即多民族文士的参编与入选,跨越族属的多角度评点,收录的各民族诗人对中华经典诗风、诗学的广泛接受。其次体现为它独特和超越性的文献地位,以及对后世云南诗文总集编纂的深远影响。

13日 07月 2024年

胡游|少数民族文学书写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表达、呈现方式和叙事解读

2024-07-13作者:胡游

  胡游,女,1994年11月,汉族,湖南湘潭人,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要:少数民族文学书写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文学在表达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基……

13日 07月 2024年

评论|吴长青 马季|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2024-07-13作者:吴长青 /马季

吴长青,1970年11月生,江苏盐城人,文学博士,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教育学院教授,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员,安徽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

13日 07月 2024年

张靖池 杜晓杰|流行文艺语境中少数民族曲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4-07-13作者:张靖池 杜晓杰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体革命和社会意识的转变,流行文艺应运而生,并迅速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人民逐渐掌握文化的话语权。少数民族曲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

13日 07月 2024年

李珍妮|少数民族文艺如何被“发现”—茅盾新疆之行与现代西北文艺的边缘路径

2024-07-13作者:李珍妮

 内容提要:1939年,茅盾受邀赴新疆学院任教。此行除了有文化传播的意义,也具有“发现”少数民族文艺的意义。以此行作为切入点,可看到少数民族文艺在成为特定学科概念以前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亦可看到其进入……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