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宁夏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东方民间文学丛书”,这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东方民间文学研究”的后续成果。这一套丛书将东方各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展现给读者。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研究员所著的《中亚民间文学》,这是出自我国学者之手的第一部关于中亚各国民间文学的综述性学术读物。该书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向我们展示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的民间文学蕴藏、发展、传播情况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中亚民间文学具有自身的浓郁特色,该书的出版有着深远的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本书的首要特点是,在大的文化背景下,无论是对于整个东方文学来说,还是对于中国国内研究国外民间文学来说,都具有构成整体的作用。
民间文学,来源于民间,又流传于民间。它不仅在同一国境内的不同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影响,在国境以外,一些民间故事、传说或谚语等,不仅有许多构思﹑表现手法相似,有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因此全世界的民间文学是一个整体。然而时至今日,虽然民间文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有关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民间文学著作是一个缺失。国别的或个别文学体裁的研究著作时而可见,而从整体的文学视角综合研究中亚民间文学的著作却是凤毛麟角。国内已能看到《印度民间文学》、《巴基斯坦民间文学》、《蒙古民间文学》等相继问世,而对于中亚的民间文学,国内一直没有出现相关研究的著作。《中亚民间文学》作为国内第一部出自我国学者之手的中亚民间文学的著作,至少对于我国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添补了民间文学链条上的一段空白。《中亚民间文学》是一部比较全面地对中亚文学的综述性著作,给我们全面展示了中亚地区的民间文学概貌,无论是从文学的方面亦或是地域的方面,将中亚各国各民族的既古老而又鲜活的口头传统和民间文学财富展示出来,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意义都是十分深远的,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本书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学术精神给我们深刻的印象。本书的很多资料与观点,一定会成为其他学术研究工作者进一步开展学术探索的新起点。
中亚,一般指的是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即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南部。这一地区,无论在地域中还是历史文化中,都占据者重要的位置。正如书中所引美国麦高文在《中亚古国史》所言“中央亚细亚之地,在人类文化史上,久居重要之地,它一方面是许多风俗习惯和艺术发源的中心,一方面又是上古世界一切主要文化中心间的媒介。”中亚之地,神奇而广袤,它是亚洲的心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中亚作为一个地域的划分,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概念。但从中国读者的角度说起,往常提及文学,我们往往关注的是中国的文学或各国独自的文学,涉及外国文学也把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向欧美,很少把中国与周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统一为中亚来考察。基于以上情况,从地域的方面来说,对于中亚的综合性的文学描述最起码放到中国读者面前,是一个空白。《中亚民间文学》首先立足于中亚这一地域的划分,将中亚地区的民间作家也好、民间作品也好,完整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无疑是填补了中亚这一视域角度下的空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毫不过誉地说,《中亚民间文学》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
我们都知道文学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文学之外,还应包含民间文学的部分。民间文学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家文学大行其道的社会大背景下,这一重要组成部分却往往被边缘化,边缘化便意味着要被忽视。而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不可或缺的。《中亚民间文学》无疑是对传统中亚民间文学作出全面系统的考察与论述。从学科整体性的意义上说,《中亚民间文学》是东方民间文学的一部分。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学理论、东方民间文学共同构成了东方文学的较完整的体例,《中亚民间文学》是东方民间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对整个东方文学的整体性有重要的意义。
二
《中亚民间文学》作为一部专门论述民间文学的著作,环环相扣、逻辑清晰、面面俱到。宏观论述与微观阐析相结合。是书先以两个章节的篇幅介绍了中亚的历史文化以及中亚各国的民间文学蕴藏。作者从中亚的地域到历史、从文化到文学,涉及到中亚社会的方方面面,犹如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将中亚社会尽数呈现到读者的面前。从中亚社会文化的大背景入手,将读者引入到文学当中。文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而民间文学的直接来源更是民间。
是书从第三章开始就进入民间文学的广阔天地。从体例上而言,本书按照民间文学的分类进行了章节的划分。分为《中亚各国的神话传说》、《中亚各国的民歌》、《中亚各国的史诗与叙事诗》、《民间故事》、《辞令》、《谚语、谜语》。作者分类陈述,分章介绍,使人感到分类科学一目了然。在每章起始论述这一文学类型在中亚各国的总体分布及总体特点。在总体的论述过后,并以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为例证进行赏析与阐释。如果将全书第二至第八章每章的第一节连缀起来,就简要勾勒出一部中亚民间文学的大纲。从读者的角度而言,每章的第一节就是初学入门的极好向导。而作者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往往建立于精辟独到的个案分析的基础上。
作者专以通俗的语言和事例,普及中亚民间文学知识,以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特点,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通过奇妙的神话传说,娓娓动听的民间故事,或者亲切有味的民歌、谚语,对其民族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内涵作出精彩的描述与评价。
《中亚各国的神话传说》一章描述了中亚各国神话的全貌。突厥语民族神话与深受波斯文化影响的阿富汗、塔吉克、阿塞拜疆等国的神话。天神腾格里、乌麦、埃耶、乌利根、依耶尔·苏、托着大地的神秘青牛、让青牛骑在背上的青鱼、阿勒巴斯特、阿支达尔哈、乌贝尔、米铁、阿巴斯、犬神库玛依克、力神夏依迈尔丹等等,将读者带入中亚神话的世界。
《中亚各国的民歌》对流行在中亚各国的民间音乐、民间歌曲进行全面的介绍与整理。讲述了中亚各国民歌的分类、由来、流传,并在其中穿插了演唱民歌的场景图片。中亚各民族的音乐没有文字和乐谱的记录,主要靠民间的阿肯、额尔奇、奥隆霍特、吉绕、加依奇等专门以创作和演唱民歌的艺人及广大群众的口头创作,并通过各种演唱形式,口耳相传,代代相继,不断发展的。
《中亚各国的史诗与叙事诗》将流传在中亚民间影响较大且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长诗和史诗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中亚各国,这些规模宏大的长篇韵文体叙事作品主要分为英雄史诗、爱情长诗和黑萨等三大类。作者对这些史诗和叙事诗在各国的存在状况、特征、传承等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分析,并选录比较著名且影响较深远的篇章逐篇分析阐述。《乌古斯可汗》、《玛纳斯》、《先祖阔尔库特书》、《阿勒帕米西》……它们的来源、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在讲述理论的同时又摘取其中的精彩片段,即使读者先前没有读过该诗,也能轻松理解,快速熟悉。民间史诗和叙事诗在书中占了领导性的地位,在中亚的民间文学中,可以说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类文学类型。
《民间故事》评析了中亚民间故事的各种体裁和样式,如动物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不同的语言文化,孕育出了不同的“民间故事”的称谓。乌兹别克语和土库曼语中的“依卡耶”;哈萨克语中的“叶尔帖克”;吉尔吉斯语中的“决交毛克”等。称谓不同,却同时构成中亚民间故事丰富的蕴藏。有趣的故事情节、风趣的故事人物、各种类型,丰富多彩。在中亚文化历史背景迥异的民族之间也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的民间故事存在。同一个母题下的民间故事有不同的变体存在。
辞令在中亚各国尤其在哈萨克、吉尔吉斯、卡拉卡勒帕克等民族中较为兴盛的民间文学类别。它是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广大民众哲理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辞令通常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且具有特定结构模式,因此只有那些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人才能创作性地加以发挥和运用。
谚语在民间口头文学中,以其形式精巧,短小精悍,生动活泼,言简意赅,易于记忆而深受民众喜爱并区别于民间文学的其他文类,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中亚各族的谚语拥有多方面的艺术性和社会功能。谜语在中亚各族中有不同的称谓。在哈萨克、吉尔吉斯的一些题材古老的民间故事中就有主人公破解谜底化解汗王与百姓之间的矛盾,或保全自己的性命,赢得婚姻的事例。
全书可谓首次综合呈现了中亚民间文学的概貌。《中亚民间文学》对中亚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全息式的反映,体现了文学研究中难能可贵的创新意识与探索学术新知的开拓精神。本书涉及的国家众多,民族复杂,空间广大,从这些纷繁芜杂的民间文学材料中一一甄别,评价其艺术价值,实在是一项非常浩瀚的工程。
最后,作者对中亚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进行综述式的述评,为我们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书特色不知凡几,不过令我钦佩的还是著者深湛的学识。全书言必有据,凡采用前辈与时贤的论点,皆一一标注出处,不掠人之美。
三
《中亚民间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紧密结合,图文并茂,整体读来繁简得当,适合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阅读。
《中亚民间文学》从神话传说、民歌、史诗与叙事诗、民间故事、辞令、谚语、谜语七个方面对中亚的民间文学做了全貌式的展示。全书统之民间文学大体分类及概况,具体至作品的引用及分析;深奥至民间文学之“口头程式”、母题理论,浅显至民间小故事等等,在作者笔下皆为游刃有余。
本书比较注意各个层次的读者要求,既可作为中亚民间文学专业工作者的读物,同时也是民间文学爱好者的学术入门手册。全书基本上做到了理论与具体作品相结合,让人在艺术的欣赏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理论知识的熏陶。
本书将民间文学的研究理论引入了中亚民间文学的研究,体现了全面研究中亚民间文学的理论探索。帕里─洛德的“口头程式理论”、史诗的口头传承理论、神话母题等等比较深奥的民间文学的理论,自然贯穿于书中的各章各节。同时,繁简得当。本书前面的小序即已说明,这是一部我国各族读者了解中亚充满神奇色彩的民间文学的入门读物。书中没有玩弄时髦的新名词,不追求晦涩难懂的语言风格,而是统一采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进行写作,各章节所涉及的民间文学作品也是常见的。民间文学来源于民间又传播于民间,民间艺人们互相交流。前面已经说到民间文学是世界性的。书中所选录的《玛纳斯》、《乌古斯汗传》也是我国新疆少数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同时,全书图文并茂。根据民间文学的内容选配了大量的图片,范围包括民间文学家的小照,发表民间文学作品的报刊书影,相关的作品中的插图等,有许多是读者难得一见的珍品。这些图片,随文同步,足以收到图文互动的效果。我阅读时的感受,一般就是从文到图,再从图到文,或反过来,从图到文,再从文到图,图文互证中可以生出许多新鲜的联想来。比如一部史诗的演唱场景,演唱者的投入、场面的热闹、听者的兴趣盎然,读者读起来如身临其境,由此进入了一个阔大的想象空间。
总之,《中亚民间文学》一书把中亚各国散落在民间的无形的精神遗产,变为有形的文化财富,为研究中亚及至东方民间文学提供了系统、丰富、可靠的资料。全书资料翔实、旁征博引、图文并茂,从深邃的理论到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民歌,作者都能准确把握、游刃有余。由此,我们对作者的理论修养、文学积累有了深刻的印象。宋代诗人汪洙有诗云:“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研究员长期从事于史诗《玛纳斯》的翻译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玛纳斯》研究方面的专著,并获得很高的学术声誉。同时,作者也对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的作家文学也有研究,发表了多篇这方面的论文及翻译作品。
总之,我认为《中亚民间文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文学价值,而且必将成为我国国内中亚民间文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参考书。《中亚民间文学》是喜欢民间文学的读者认识和了解中亚民间文学的最好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