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志武|纳西民间殉情的社会历史原因 发布日期:2024-06-08   点击数:342  

20世纪40年代以前,纳西族民间殉情这一悲天悯人的惊世之举,曾震撼过不少中外学人。他们以此而称纳西族为“悲剧的民族”,称纳西族聚居县丽江为“殉情之都”。其语虽欠妥,但也说明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学者们在著述中,有的过分强调汉族封建文化影响与民间青年男女社仪式的流行而导致殉情,有的则只强调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导致的殉情而忽视其他社会原因等。

诚然以上所说都是形成殉情的原因之一,但它远不是形成殉情因素的综合。从古代到近代,形成殉情的原因很复杂,甚至还牵涉到社会底复杂的诸多因素的综合考察和分析,就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符合历史客观实际的结论。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认为先有古代纳西族社会殉情事件的发生,才有纳西东巴教后来的殉情祭风仪式的形成。换言之,如果没有殉情的社会存在,也就不会有东巴教殉情祭风仪式的社会意识。当然,东巴教的殉情祭风仪式,一旦成为社会意识,又会反作用于殉情之风的延续。这就是我们对纳西族殉情与祭风关系的历史唯物辩证观点。

殉情方式:在古代以上吊为主,故东巴文写作一鬼用绳上吊之形,近代殉情者上吊有用羊毛绳或新布条等。其次是服毒,服用剧毒草乌致死,嘴皮也会发黑;近代殉情者则有服用过量鸦片而致死。凡殉情者,往往选择在本乡山上或郊野景致较好的地方,一般选能见到玉龙雪山处,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其灵魂最终将归宿于“十二欢乐山”玉龙山中理想的“游翠大黑石”旁。殉情方式除上述上吊和服毒之外,间或也有跳岩和跳河者。山区的殉情者,其生活环境不仅到处是高山悬岩,亦有滔滔震天的多条冲江河与滚滚的金沙江。他们只要下定殉情决心,就双双咬牙闭目,或跳岩,或跳江,了此一生。纳西族民间产生殉情的社会历史原因,相当古老而复杂。据我们的亲身见闻和多年的调查研究,大致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原因,现分述如下。

 

 

一、主要的社会原因是过去社会存在阶级压迫和剥削

从古代到近代,殉情者绝大多数为广大农村和山区的劳苦大众之子女。以笔者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丽江县黄山乡一带的见闻,约有20对殉情者,都是劳动人民的子女,无一对是地主富农户子女,这就是突出的证明。纳西族的殉情是从父系氏族制后期到奴隶制时代产生形成而延续到整个封建社会之中的,广大的奴隶、农奴和农民,深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生活一直处于贫困之中。他们当牛做马,一生吃不饱、穿不暖,因此古代就有“砍柴男奴缢于山,背水女奴缢于箐”的殉情起因,他们为苦难的生活所迫,对社会现实失去希望,如像东巴经名著《鲁般鲁饶》中广大牧奴所受苦难的悲剧绝唱:

“一月三十天,牧羊三十天;做活可停歇,放牧不能闲。苦死一辈子,不能吃个饱;放牧一辈子,不得穿暖衣,挤奶一辈子,不得喝甜奶!”

这就是纳西族奴隶社会中殉情产生的社会原因的典型写照。在纳西族农奴制社会,广大农奴除农奴主份地要交纳实物粮食以外,还要服季节性劳役和节日送礼,男性农奴们还要充当“拇瓜”壮丁,常年外出打战,为农奴主卖命。在地主经济社会,广大农民贫农、下中农的命运也很苦,土地大部分集中于地主、富农,多数农民自耕田少而沦为佃农,农民一年辛苦种出的粮食,大部分要交纳给地主,常年处于饥饿状态,生活毫无希望,因此甚至发生多起贫困山区和佃户多的村落的集体殉情事件的惨案,如40年代末,丽江龙山乡就发生一次共有8对男女青年一起殉情的实例;又如1945年,丽江上长水村也发生八对青年一起上吊殉情的实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废除了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劳动人民翻身作了主人,生活也有很大改善和提高,并贯彻执行了男女婚姻自主的《婚姻法》,因此纳西族地区的殉情这一社会现象,也很自然地在纳西族地区消失。这也证明了阶级压迫和剥削是形成殉情的社会历史总根源这一道理。

二、历史传统的影响

纳西族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第一个统治阶级——牧主和奴隶主,对男女奴隶实行毫无人性的强迫配婚,即东巴经中所记载的“不爱配婚苦”没尼孜垛辛。前述《鲁般鲁饶》中女主人公开美久命金姑娘就是一位被强迫配婚者,书中向久命姑娘寄回信的“岳父母”和“配偶”,当指被迫配婚之未婚夫家的人。但她又热恋着同呼吸共命运的牧奴祖布羽勒排因此产生了被后世无限同情而怀念敬仰的第一个殉情悲剧。民间把他们俩人尊成殉情之父母而唱颂,东巴教则把它二人当作殉情的始作俑者而祭祀,而且编撰成一部东巴经名著《鲁般鲁饶》而流传,并通过书中“爱神”游主阿祖的召唤曲,描绘出吸引殉情者的一个所谓的“乐园”:    

“好眼来看美丽的山景,好脚来踩碧茵幽茈草,好手来挤牦牛的鲜奶站在白云缭绕的山寨,来喝山间又凉又甜的清泉;来吃松针上的甜白糖,来喝绿叶上的晨甘露!红虎可以当乘骑,马鹿可以当耕牛,白云可以当布织!不是松软的牦绒,肩膀不必套绳子;不是洁白的鲜奶,双手不必沾凉水;不是身怀有孕呀,身体不必负重了。

在苦难旧社会,这样的说教对广大劳苦大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其影响相当深远,起到某种殉情催化剂的消极作用。到了封建农奴制社会时期,又普遍发生女农奴被迫陪嫁和被农奴主强迫逼婚的事件,如民间广为流传的美女星达勒阿萨命姑娘,被木老爷丽江木氏土司逼婚而成为风神的故事,不仅被民间一代代流传下来,寄托着某种同情和哀思,而且被东巴教作为风神(风流游荡鬼首)祭祀,也有相当影响。传统有一种巨大的惰性,我们不能忽视传统风俗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在旧社会,某一对家境贫寒的年轻恋人,参加了某次东巴教的殉情祭风仪式,倾听了东巴经《鲁般鲁饶》的唱诵以后,增加了殉情的决心而双双上山去殉情,不时有此类事情的发生。这就是东巴教殉情祭风仪式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反作用,是其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如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今丽江县黄山乡文华行政村木保上村有一户人家,哥哥与姑娘上山殉情,请东巴举行殉情祭风仪式,不久听说其妹妹也与他人上山殉情。此为我亲身见闻的具体实例,可见东巴教祭风仪式对殉情产生的严重影响。

三、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清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改土归流”,由中央皇朝派流官直接治理,木氏世袭丽江土知府降为土通判,客观上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得到进步,并打破了木氏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文化教育有了相应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加速了汉族封建文化对纳西族社会的影响,办儒学,尊孔孟,提倡仁义礼智信,城镇和坝区普遍建寺庙,群众信仰内地佛教和道教,还采取若干强制同化的措施,如改火葬为土葬,改穿裙子为裤子等。在家庭婚姻制度上,则推行“三从四德”的一套,妇女地位越加低下,竭力维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完全剥夺了广大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

但是在民间社会中,仍然广泛流行传统的青年男女社交自由的习俗,他们通过平时生产活动、节日庆典欢庆、红白喜事等场合,有情之人可以互相谈情说爱,交换信物,倾吐衷情。然而,由于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的束缚,有情人最终不能成为眷属,于是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是促进殉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光绪《续云南通志稿》有较详记述:

“滚岩之俗多出自丽江府属的夷民,原因是未婚男女,野合有素,情隆胶漆,伉俪无缘,分袂难已,即私盟合葬,各新冠服,登悬岩之巅,尽日唱酬,饱餐酒已,则雍容就死,携手结襟,同滚岩下,至粉骨碎身,肝脑涂地,固所愿也。”

这种对爱情无限忠贞之精神诚然可贵,用保贵生命对旧社会和旧制度进行了反抗和背叛,唤醒着人们的同情和觉醒,但其方法实不可取。

四、民国时期抽壮丁的影响

云南自辛亥重九起义之后,经过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军阀战争和抗日战争,丽江纳西族地区一直是云南重点调兵区之一。从1915年起的护国战争到唐继尧统治云南期间,仅丽江一县就被抽调壮丁多达3420名;龙云统治云南时期,丽江不仅是其“护卫营”重点调兵区,也是抗日军队的重点调兵区;1942年丽江县政府在六区鸣音举行追悼抗日阵亡将士的法会中就有280个灵位。如上所述,仅民国时期每年就有那么多人被抽壮丁,极大冲击着青年男女中的对对情人。于是,就发生了与其死于异乡,不如去双双殉情的事件;有的妇女因未婚夫或丈夫出去当壮丁迟迟未归而与他人去殉情有的甚至得到情人在前线阵亡消息之后在娘家自尽而殉情等等。这说明民国时期大量抽调壮丁,也是产生殉情的客观原因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在丽江兴办工业合作社的俄国人顾彼得,就参加过上长水村一位姑娘为其情人在台儿庄战役阵亡而殉情后举行的殉情祭风仪式。

五、《游悲》殉情调的影响

殉情这一悲壮之举,对男女恋人来说,是建立在彼此对爱情的无限忠贞上的,纳西语叫“笃”即“忠诚”。这种品格亦是纳西民族心理素质的突出特点之一。因此,殉情这一奇特的社会现象,从古代到近代,历来被社会所同情,得到上辈人的怜惜、同辈人的敬仰,脍炙人口的民间口传殉情大调《游悲》,其基本内容为引歌、诉苦定情、求卜准备、双双出逃、奔向乐园等情节,用男女歌手一问一答的对歌方式,对封建制度买卖包办婚姻作了血泪的控诉,并唱出了一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理想乐园“玉龙第三国”。

青年们一听到《游悲》对歌就不愿离开,备感亲切,因为歌手所唱的“苦情”,就是自己活生生的现实遭遇,如:

“阿昌棕叶稀,我家贫如洗;养妹到七岁,叫妹去帮人。……”

“官家毒如蛇,抓兵赛虎狼;我是穷家子,难逃豺狼网。…”

“小妹刚生下,媒人走进门;冷水不值钱,妹身贱如水。”

“我才两三岁,为我定下亲;从来不认识,怎么过一生?!”

不少妇女往往在听歌场中就纷纷落泪,当然也就十分向往“白天无蝇飞,夜晚无蚊叫”的游阁乐园:

“游柯瓦本哥,牵红虎坐骑、增古拉卢妹,牵斑鹿骏马,迎接殉情客。

游翠游三阁:云杉黑黝黝,红杉碧茵茵,青松绿翠翠;

既有靠背石,也有遮阴树,还有解渴泉;没有蚊子叫,也无苍蝇飞;

游门立大碑,男名刻于左,女名刻于右,永远传美名!

白绸搭彩棚,翠枝扎四边,青松铺满地,盛请殉情宴。

银床安在左,金床放在右;银杯装醇酒,金杯盛香茶;

弹金竹口弦,吹金黄直笛;笑语欢阵阵,彻夜踏歌声;

无忧又无虑,喜度好时光。

一对对有情而不能成为眷属的青年伴侣,听了这样的《游悲》之后,免不了双双私奔上山去殉情。对此,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纪》夷人麽些条有记载:

“闲则歌男女相悦之词,曰‘阿舍子’,词悉比体,音商以哀,彼此唱和,往往奔合于山间深林中。”

另有《民国中甸县志稿》麽些歌谣,则有更详记载:

“殉情曲:麽些族男女,最重恋爱,每因婚姻不称己意,即于婚嫁之前,男女相偕入山,偎依自缢,或吞金仰药而自杀之,初必相对唱曲,以自诉其痛苦。”

因此,《游悲》殉情调的流行,也是产生殉情的原因之一。

六、落后的特殊禁忌的影响

在纳西族社会的底层,长期存在着两种特殊禁忌,如不是长期生活在农村,外人一般不易知晓其心灵中的秘密。

一种称为“毒稀”,相当于汉族的“养蛊”,认为其精灵像条蛇。养蛊者多为妇女若作祟于他人,被作祟者就会得病,面黄肌瘦,全身无力,最后致死,所以群众非常害怕养蛊户,都不愿与养蛊户成亲,他们有女难出嫁,有儿难成亲。

另一种禁忌叫“聪铺稀”,相当于汉族的“养小神子”,认为其精灵像猫,养小神子者多为妇女若作祟于他人,其人或牲畜就会身体红肿、发脓,最后致死,所以一般人也十分惧怕养小神子户,不和其子女成亲。

以上两种特殊禁忌户,几乎每个村子都有,牵涉面很广,他们的子女心灵所遭受的创伤与痛苦,可想而知,因此这些禁忌户的子女殉情的特别多。如笔者家乡一带,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多对殉情者属于上述情况,说明这种落后的特种禁忌,坑害了不少青年人。这种落后的特殊禁忌,可能源于原始氏族制时代的黑巫术,用某种巫术诅咒陷害他人和仇敌,后来形成蛇和猫的具体精灵形象,并有了母传女、婆传媳、代代相传之俗。

七、近亲配婚的影响

近亲配婚是纳西族社会中早就盛行的一种社会现象,东巴经中已有“不是舅父子,不能娶有姑母女”之说。这说明“姑舅表优先婚”的传统很古老;近代则称为“阿舅则美该”,即舅父娶外甥女做儿媳是天经地义的。另外,姨表婚也很盛行,所谓“亲上加亲”。

这种近亲配婚,在父系制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盛行的条件下,从家庭之间的亲缘关系来说,确实是“亲上加亲”了,但对缔结婚姻的青年男女当事者来说,未必亲上加亲,因为他们在订婚、结婚之前,双方彼此不了解,没有相互交流思想,因此,更谈不上产生和建立感情。而是双方父母按照传统习惯包办的,即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因此,这种姑舅表优先婚配为主的近亲婚配,也曾导致过不少殉情悲剧,从而也是造成殉情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过去纳西族民间产生殉情的社会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过去落后社会制度造成的总根源,也有历史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影响,还有诸多落后禁忌的影响。

 

 

 

原文刊载于《和志武纳西学论集》,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推荐:杨杰宏

文章编辑:和霁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