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东乡族作家了一容作为当代宁夏文坛中的领军性人物之一,从其创作伊始,便不无巧妙地凭借着其独特的生存体验与难以轻易示人的情感型创痛,为当代的无数读者有机展呈出一种精巧与别致共生的苦难美学景观。当追根溯源作家本人的亲身经历时,则不难发现,坎坷多舛的年少岁月在无形中竟有力形塑出来了日后其小说作品凄婉哀怜的厚重美学底色。通常伴随着其文章的细密铺陈与层层铺衍,一幅幅不乏凄楚哀婉的人间世情的百态图景纷纷从文本中得以灵活地“跳脱”与“显影”出来,不时地引人深省与感喟!
以发表在《天涯》杂志2021年第4期的短篇小说《玉狮子》为例进行重点探研,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该篇小说是在作家既往写作风格与审美偏好上的进一步有意接续,其意图传达出来的主旨要义与以往作品相较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即芸芸众生无一不在这碌碌尘寰之中普遍饱受着生存与精神的双重苦楚。文本极为形象地塑造出来了一批“小人物”的形象谱系群,他们往往既不是叱咤风云、手握着财政大权的那些豪权贵胄们,却也不是那些始终恒立在当前时代的风口浪尖,较为精准地把握着所属时代的命运脉搏,可随时准备着振臂一呼、进而响应云集的时代新人们。《玉狮子》中的人物却大都不受当下时代的青睐,而是更多地被随意悬置与搁放在社会的边角一隅,无人问津简直成为他们的人生常态。面对人生磨难的接踵而至与纷至沓来,坚韧顽强往往成为他们应对绝境的绝佳“利器”。
小说始终以一种不疾不徐的节奏有序地向前推进,与此同时,文中还处处留有草蛇灰线的精妙笔法,读者在细细地咀嚼之余,亦通常感到极其地耐人寻味、意趣盎然。通览作家近几年的文学创作实绩,不难发现,较其以往作品,《玉狮子》整篇文章的笔法显得尤为精到传神,文中偶尔闪现的语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在思想掘进与艺术探索上可谓下足了功夫,才能较为有效地达到目前这样一种举重若轻、张弛有度的美学高度。虽说在取材视野和书写范围上仍然拘囿于作家惯写的熟稔的乡土社会,以及对日常苦难生活的过于耽缅与沉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期的作家明显开始聚焦于对叙事技巧与美学技艺的深度打磨上,而从现有结果上来看,这显然是值得初步肯定的。
作者简介
张一博,男,汉族,河南新乡人,1995年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论文、评论散见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中国校园文学》《文艺报》《人民日报》《青年文摘》《台湾好报》《河南日报》《宁夏日报》《宁夏广播电视报》《银川日报》《吴忠日报》《中卫日报》《六盘山》等各级期刊杂志。
文章推荐:任淑媛(宁夏大学)
文章编辑:阿余尔洗(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