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 | 第二十四期马占祥专题主持人语 山河-时空-本真——马占祥的诗学主张 发布日期:2025-04-30   点击数:26  

山河-时空-本真——马占祥的诗学主张

任淑媛

民文新观察第24期推介回族诗人马占祥最新诗集《云尽处》(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22年10月版)。在西北的褶皱里,一座名为同心(“半个城”)的小城静默生长。这里干旱、粗粝,生存现状酷烈,可马占祥却始终在“内心坚守着一片葱茏”(《杨梓:《苦守与袒现——马占祥诗集<半个城>序》),从而创作出无数柔美丰润的诗行。诗集《云尽处》是诗人对那片生养之地的再一次深情凝视,亦是“县城诗学”于西北苍茫之境中绽放出的独特光彩。

霍俊明在《“县城诗学”:路过的闪电悄无声息》中指出,“马占祥的诗是质朴、内敛、自审而又深隐的,不乏智性和想象力的深度空间”。诚然,诗人突破了西部传统诗歌的悲情叙事,通过对小城景物的细致描绘,重新构建乡土情感记忆。红柳、沙枣树和枯槐,麻雀、喜鹊、红嘴鸠和野鸽子,云朵,翅羽,江山草木、斜阳、槐树、垂柳、虫蛹、黄鹣子、香茅草、星火、枝条、白杨、蟋蟀、排箫、口琴,是自然、是地理、是景观,更是山河。这是我们可以感知的一重世界。通过诗歌构建一个时空,一个过去和未来。马占祥诗歌文本中汲取了历史古籍、古典文学等传统资源,借典故使诗的时空界限变得模糊,通过古典的内蕴发出悠远的回响。这是我们可以感知的另一重世界。同时,他亦从日常生活的琐碎之处,来提炼关于人类存在的本真的思考。马占祥一直在试图参与对过去的重建,让过去与现在对话,这是我们可以感知的第三重世界。以上显现出马占祥诗学主张的自然观、时空观、本真观。

马占祥现在已从同心来到银川,在异乡与故乡的张力中始终处于“既在又不在”的矛盾状态,他用冷峻的笔触勾勒出生存的复杂困境:迷失的身份、救赎的无力以及现代性的异化。诗人在西北的黄土上投下孤独的影子,却依然借助诗歌的星群和月光,在困境中寻找微弱而坚韧的光源。正如刘立云所说:“读这些诗,你千万不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而是应该静下心来,慢慢地鉴赏,细细地品味。”

本期邀请到宁夏师范大学副教授火东霞宁夏海原县烟草公司屈金钱、上海大学创意写作研究院博士生马兵、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李霞、上海大学文学院本科生陈榆菲网络首发快评。

火东霞认为马占祥的诗集《云尽处》继续之前诗歌对“半个城”熟悉的自然地理、地貌、植物、作物的摹写,深入“半个城”的腹地,用山水画的笔法,描绘出一幅西部边陲小城的狂风肆虐、植物低矮、山花瘦小、鸟雀疾走、羊群与山峦为伴的写意画卷。诗人以“半个城”为轴心,用脚丈量“半个城”及其周围的土地,用心体验“半个城”的风姿,用温润的诗性语言持续建构西部边陲小县城区域的“半个城”诗学地域形象。《云尽处》交织着对传统的田园精神的坚守和对日常人生、人情与人性的思考。

屈金钱围绕马占祥诗集《云尽处》展开剖析,讨论其以西北大地为创作源泉,构建出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诗集中运用微观叙事构建宏大地理表意,借无名村子、河流等微小事物展现北方大地的深厚内涵;词物交融打破语言与自然界限,实现诗意表达创新;从平凡日常挖掘神性光辉,赋予生活仪式感;“火”的意象诠释生命轮回与真谛,象征毁灭与重生;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促进诗歌新生。该诗集在当代诗坛独具特色,对地域诗歌创作意义重大,为读者探索生命与世界奥秘提供指引,也为后辈地域性书写提供借鉴。

马兵认为马占祥的诗歌创作,体现出“节制诗学”与“抵抗书写”的双重美学特征。诗人通过“以轻驭重”的辩证术,以卡尔维诺式“轻逸”美学为表,巴什拉“物质想象”为里,借助微观物质意象重构了西北地景的认知维度。地理空间书写方面,通过地名私有化实现三重转换:将公共地理坐标转化为精神道场(如《绿萝谣》)、感官延伸体(如《明月章》)及身份困惑(如《走海原》),建构起抵御现代性侵蚀的“根系诗学”。身份焦虑的纾解则体现为"卑微者史诗"的书写范式,通过红柳、刺玫等底层生命意象,在工业文明与乡土记忆的裂隙中完成主体性重建。

李霞认为马占祥通过跨域范畴的词语聚合(如《山羊经》中“山羊”“云朵“光芒”的垂直套叠),构建隐喻体系,实现物象从物理存在到精神价值的嬗变;借助平行原则与陌生化搭配(如《夏天,晚风吹过羊群》中“草向羊鞠躬”),打破传统感官逻辑,赋予日常场景哲思与庄严;同时对传统意象(如“月亮”)进行创造性转化,在特定语境中实现词意再生。马占祥以西北地域经验为根基,在词语的丛林中坚守诗意底线,通过语言的重组与再生,构筑了一座既深植于现实又超越尘世的精神“县城”,展现了汉语诗歌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与可能性。

陈榆菲认为马占祥的诗集《云尽处》具有鲜明的地方志书写特征。通过细腻的抒情笔触,他表达出对家乡宁夏的深厚人文关怀,以及对生命本质与存在意义的深刻思考。在现代诗歌抒情功能普遍萎缩的背景下,马占祥通过对火这一意象的多层次探索,构建了其抒情诗学的主要审美维度。这一创新性尝试不仅重新激活了现代诗歌的抒情功能,也凸显了他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价值。

主持人:任淑媛,满族,北京市人。宁夏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三级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文章推荐:任淑媛老师(宁夏大学)

图文编辑:冶明花(宁夏大学)

责任校对:刘深(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