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第二十六期主持人语——云破月来花弄影
任淑媛
民文新观察第二十六期推介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作家、翻译家龙仁青的散文集《青藏的细节》(长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9月第1版)。龙仁青出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其父母分别为汉族和藏族,长期生活成长于双语环境是其进行汉藏双语写作的机缘和基础。他说:“双语写作要求我关注和阅读汉、藏两方面的文学作品,这也使得如我这样的写作者悄然掌握了一种秘密,那就是将来自两种文字阅读和写作的经验互换,让来自一种文字的发现或感悟在另一种文字中有所体现。”这对作家作品的独特性呈现和风格的多样化表达而言,无疑意义深远。
《青藏的细节》是一部深刻反映青藏高原自然、人文和文化的散文集。走进这些生长在草原和湖泊的文字,将会不经意地为其中的优美和清新而沉醉。作家不仅为读者描绘了大江大河、高山大川的壮阔,还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感悟细节与大美的辩证。对于读者来说,青藏是遥远的,充满了可以自由勾勒的想象。而龙仁青写的是他的故乡,是其脚下的土地,带着熟悉和驾轻就熟。他满足了读者的期待,也具体化了那些缥缈的想象。作家以一种我永远在路上的姿态,穿梭在不同文字与风景之间。所有的大美都离不开细节,一切的想象也将落在实处。在我们为模糊的花草形象苦苦琢磨时,《青藏的细节》将奉献出它的枝叶、纹理和花瓣的片数与色彩。诚可谓:月从云间出,花动影相从。
本期邀请到宁夏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邓琪、硕士研究生张园园,长春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张紫萍网络首发快评。
邓琪认为《青藏的细节》虽是散文,却不乏各色为时代画像的人物、故事化的情节推进和大体量的环境描画。他从自然文学传达生态理念、游记散文描绘时代变迁、民俗展览凸显博物气质、家园意识重塑城市形象等四个方面,对这部散文集的主题与内涵、特性与价值进行了深入且多维的诠释。他说:每一处大美都由无数的细节构成,所有的短暂都将汇聚成浑融的恒久。作家仿佛一位行走在青藏天地间的诗人,用他的脚步代读者丈量、以他的眼睛替读者观察,并用最形象灵动、细致诗性的语言把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传达给心存远方的读者。尤为可贵的是,他结合自身真实的阅读体验,在深化审美与鉴赏之外,本着益于作者和作品之诚心,直言当中存在的遗憾,展现出批评的真正价值和使命责任。
邓琪在阅读撰文之余,以诗歌体文学批评的形式,通过六首诗评,传递出作品对亲情、自然、古蕴和理想的感召。它们无不流露着龙仁青与《青藏的细节》博大的视野、悲悯的情怀,以及对于自然人文富有历史感的审视与忧思。
张园园认为龙仁青的《青藏的细节》不仅深入描绘了青藏地区的生态多样性,更将生态环境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构筑了一个交融共生的有机整体,映射出“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理念。在龙仁青的叙述中,青藏高原不再是冰封雪锁、寒风凛冽的荒凉之地,而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每一处动植物都显得生机勃勃、栩栩如生。作者对青藏高原动植物的深厚情感,通过文字传递给了每一位读者。龙仁青的笔下,青藏高原的自然之美与人文关怀相得益彰,他以生动的笔触唤醒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意识。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激发了我们对生态平衡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张紫萍认为龙仁青《青藏的细节》通过微观视角对青藏高原进行细节描绘,与读者共同构建了一个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多层次生态景观,作者将青海明媚的大色块分解为一个个像素点,又以独特的新闻稿式的语言呈现出来,用细腻的笔触将青海生态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虽然在文学形式上,语言的破碎影响了作品的整体美感,但是《青藏的细节》却在无意中成为了公众视野和生态保护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对作品中逝去的游牧文明核心精神的窥探,让人不禁思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宏大命题,并且努力从历史中去寻找破局之法。从某种层面上看,龙仁青的这部作品所引起的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所产生的生态意义要远大于其文学价值。
作者简介
任淑媛,满族,北京市人。宁夏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三级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文章推荐:任淑媛老师(宁夏大学)
图文编辑:吉一宁(宁夏大学)
责任校对:刘深(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