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 浅谈龙仁青《青藏的细节》中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 发布日期:2025-07-14   点击数:85  

 浅谈龙仁青《青藏的细节》中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

 

张园园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万物生。”生态自然与人的行为活动是息息相关的,正如古人所言,自然界的规律不言自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恩赐。龙仁青先生《青藏的细节》一书中共收录散文16篇,纵观这16篇散文题目有涉及动物如鸟儿、鸟雀,有涉及植物如丁香花、石榴籽,也有涉及事物如婚礼、远客。似乎人的作用在这些题目中并不突出。当我们深入阅读这些散文时,不难发现文中所描绘的每一处景致、每一件物品都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作者巧妙地以这些生灵草木为引线,探析其背后蕴含的人文因素及其作用,表面上看似只是在赞美这些动植物的生机勃勃与灵动之美;然而在更深层次上,作者实则将人与自然密切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正如标题的“细节”所揭示,本文描写聚焦于那些微观而细腻的存在,通篇采用细节视角,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多维度的描绘。诸如《一只鸟儿的名字》中探究鸟儿何以拥有独特称呼;又如《绿绒蒿的前世今生》,探讨一株植物如何承载着历史与传说。作者以细腻且充满爱怜的笔触描绘了青藏高原的丰富动植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态自然的深情厚谊。每一篇散文都蕴含着这样的情感,从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热爱,更有着青藏居民对大自然的深情。他们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使得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作者的到访,深受这份情感的感染,进而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爱恋。这份情感是可以传递、可以共鸣的,随着文字的流淌,我们这些读者也受到了感染,开始对这片生机勃勃的“青藏”充满热爱与向往。

青藏高原,这片我所拥有的辽阔高原,以其高海拔和严苛的自然环境著称,常年覆盖着冻土层。除了那些世居于此的藏族民众,鲜有外来者涉足。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这片高原似乎是没有生气、了无生趣的荒凉之地。然而,在这些散文的字里行间,读者感受到的并非那肃穆的严寒,而是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卷。当地的藏族民众与这些生机勃勃的动植物共生共荣,他们以藏语为之命名,待之如友,和谐共处于这片丰饶的土地之上。例如,藏民们会用“阿布”称呼一种特有的高山鹰,而“卓玛”则是他们对一种美丽野花的爱称。这种命名方式不仅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尊重,也加深了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

在这收录的16篇散文之中植物占比较多,共有八篇。《金露梅,银露梅》一文中,家住在金银滩草原核心区域的才洛从小就喜欢和金露梅与银露梅一起玩耍,在它们之间捉迷藏。“金露梅和银露梅,藏语都叫鞭麻,分开来叫的话,金露梅叫鞭乃亥,银露梅叫鞭嘎尔。”才洛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洋溢着青春与快乐。成年后的才洛选择留在故乡,致力于“金露梅与银露梅”在藏药开发项目中的研究与应用,将儿时嬉戏的伙伴转化为宝贵的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识到它们的价值与功能。才洛或许永远都不会背井离乡,去探索那无垠的外部世界,然而,他儿时的知己在他不懈的助力下,却得以踏足全球各地,帮助到世界各地的人们。《丁香花与石榴籽的城市》中的城市为青藏的省会西宁,而这篇的讲述主角不是别人,正是作者自己。作为长年飘泊异国的游子,“丁香花与石榴树”承载着他的缕缕乡愁。同样,“丁香花与石榴籽”亦遍布于西宁的每个角落。此外,“丁香花”不仅是作者儿时游戏的伙伴,更是传授给他丰富多彩知识,伴随着他童年记忆的导师。“大自然总是慷慨地打开她免费教育的模式,给每一个热爱自然的孩子传授许多的知识”作者在文章中这样表述,那如师如友的丁香花,让长大后在异乡漂泊的作者倍感温馨与亲近。“石榴籽”承载了与作者相近的际遇,它在青海民间传说中,是由明朝朱元璋年间被流放到此地的江苏民众所栽种。这些被迫离乡背井的先辈们,将石榴的记忆化作一种遗传的密码,代代相传,以至于今日不种植石榴的青海人依然保留着这份记忆。这些先民的经历,不正与作者一样,在异域他乡中追寻着内心的回忆,寻找心中的那一缕花香。当然石榴籽对于作者来说并不仅仅承载着相同的际遇,和我们所熟知的一样石榴籽所承载的浓浓的民族团结的情怀。我们常说,“各民族应如石榴籽般紧密相依”,这句话不仅描绘了一幅民族团结的和谐画面,而且在“丁香”般浓烈的乡愁之上,融入了更为深刻和丰富的民族情结。西宁,这座位于中国西北高原的城市,正是这种民族团结精神的生动体现。在这里,不同民族的人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依,共同编织出一幅多元而和谐的社会图景。西宁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青藏铁路,这座城市一直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枢纽。走在西宁的街头,你可以看到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各民族同胞,他们或穿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服饰,或操着各自独特的语言,但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相同的笑容,展现出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化的亲切感。这不恰恰映射了“丁香花与石榴籽”所蕴含的意境与期盼,正是作者笔下的西宁,亦是读者心中憧憬的西宁。

在这16篇散文中,植物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情感与文化的载体。才洛的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而作者的自述则映射了民族团结与文化交融的现实。西宁,作为一座见证历史变迁的城市,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不仅丰富了散文的内涵,也让我们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充满了敬意和向往。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不仅看到了植物的美丽,更感受到了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情感和文化价值。

在《青藏的细节》这组16篇散文中,植物的篇幅占据了主导,其次便是动物。相较于植物,动物显得尤为灵动与生机勃勃,因此在撰写这些篇章时,作者的笔法亦随之变得更加细致入微,充满了活力。作者笔下的动物,多为不起眼的小角色,如麻雀等平凡的小鸟。其标题亦显得平实无华,诸如《一名鸟儿的命名》、《异乡偶遇旧知麻雀》、《鸟雀故事集》等一类。尽管标题朴实,但其中叙述的故事却别具一格,非同寻常。在《一名鸟儿的命名》一文中,作者从“雪雀” “阿达嘎玉”这一别称出发,进而探讨了“鼠兔大军”这一独特的名词。该名词在本书的其他散文篇章中亦曾提及,而在此篇中,作者对其及其背后蕴藏的传说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向读者全方位展示了青藏地区深邃的历史纹理与绚烂的文化底蕴。《他乡故知是麻雀》一文作者选取家雀与树雀、画鸟与飞鸟、候鸟与留鸟这三组麻雀的不同种类进行对比介绍。龙仁青拿家雀与树雀进行对比,认为虽然家雀与树雀同样早已经和人类“休戚与共”,但行为举止不同的是,家雀喜欢与人亲近,在人口稠密的街区生活;树雀却是喜欢生活在人类生活区域和自然草木的边缘地带。作者在文章中借助欧仁·朗贝尔的观点,将家雀别称为“城市化的麻雀”,相对地将树雀视作“农村化的麻雀”。这两种麻雀的共同经历在于它们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中与人类共生,受到人类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式的影响。然而,其差异在于两者之间影响的深浅程度不同。值得关注的是,所有的“农村化的麻雀”一直都在朝着“城市化”的方向演变,尽管它们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却并未丧失自身的独立本性质——麻雀拒绝被人驯养,一旦被捕捉,它们会选择绝食直至生命终结。这一小小的麻雀,却展现出如此坚定的个体独立精神,令人不禁对其“宁为自由鸟,不为笼中雀”的独立精神心生敬意。在《画鸟与飞鸟》中,作者细致观察日常生活,发现许多人对于鸟类的认知相当模糊,即便是特征鲜明的品种,亦往往混淆不清。作者将这种认知态度称为“不及物”,认为这种态度源于某种规则的束缚与限制。进而,作者将探讨的焦点转向我国应试教育,以此揭示其弊端,并期望每个人都能如同麻雀般,拥有独立而鲜明的个性,这恰好与文章首部分的对比描绘形成了呼应。在结尾《候鸟与留鸟》,作者巧妙地以鸟类迁徙时的习性为镜像,映射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有的年轻人热衷于外出闯荡,探寻未知的世界;而有的则偏爱宅在家中,享受属于自己的温馨小窝。这两种选择并无高下之分,它们只是代表不同的生活模式,亦或是不同的生活哲学。我们每个人,或许都能在作者笔下的麻雀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而麻雀,又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的知己。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一粒沙,藏匿着一个缩微宇宙;一朵花,绽放着一片寂静天堂。虽沙粒细微,却蕴藏着世界的奥秘;虽花瓣柔弱,却映射出天堂的辉煌。作家以一朵小花、一株嫩草、一只翩翩鸟儿为引,深入描绘细节之美。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平原的人来说,青藏高原或许遥不可及,陌生而神秘。然而,透过文字的描绘,我们得以领略青藏不仅有其严寒与烈风,更有绚烂的花朵、醉人的芬芳、灵动的鸟儿,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的当地居民。当然,还有那充满独立与坚韧精神的小小麻雀。在作者的笔下,我们不仅看到了自然之美,更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无论是麻雀的平凡生活,还是青藏高原的壮丽风光,都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青藏的细节》对于我们读者而言,不仅仅是一组散文的汇编,更仿佛是一扇通向青藏高原深邃认知的明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高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那片土地的神秘与壮阔。在作者的笔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并且通过这些生动的描绘,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尊重,还能体会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个人简介:

 

张园园,女,汉族,2001年生,河南新乡人。宁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推荐:任淑媛老师(宁夏大学)

图文编辑:吉一宁(宁夏大学)

责任校对:刘深(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