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绛族别考辨|论文
内容提要:诸多民族文学研究者及民族文学史著多将北宋初期名臣元绛视为鲜卑族代表作家。历史上,元姓杂有北魏鲜卑血统,唐代鲜卑元氏声名显赫,但相关史料文献证明:元绛源出临川危氏,元姓系其先祖迁居钱塘之后所改,与鲜卑元氏无关。临川危氏发端于周代姬姓,历经汉唐及宋,脉络清楚,非鲜卑所改汉姓。结论认为,无论元氏谱系,还是临川危氏渊源皆证实元绛非鲜卑族后裔,民族文学研究者及民族文学史将元绛视为鲜卑族作家典范是毫无根据的臆测,应当予以纠正。
关键词:元绛;鲜卑族;临川危氏
虽然主流文学史上,元绛(1008—1083)算不上名声显赫的文学大家,也很少为以往与当下诸多文学史著提及,但民族文学史视域下,元绛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北宋文坛鲜卑族作家的典范,民族文学研究在论及北宋尤其是北宋前期民族文学创作时,元绛似乎都是难以轻描淡写或避而不谈的,如上世纪九十年代祝注先《宋代少数民族诗歌》便将其作为鲜卑族诗人予以重点介绍,迄至近年更有梁庭望先生所著《中国诗歌通史·少数民族卷》步其后尘,如第七章“宋辽金夏汇诗雄”第一节“身处中原不忘祖根”开篇即云:“宋代,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诗人仍是鲜卑、匈奴的后裔,他们生活在汉文化浓郁的氛围中,掌握了比较高的汉族诗词创作技艺,有一定的成就。”元绛作为“鲜卑族后裔”成为该节胪列的第一位民族诗人。梁先生所著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影响很大,由此可见,元绛作宋代鲜卑族作家代表,至少在民族文学研究领域已深入人心。至于有关姓氏文化之类的普及读物或相关专书亦以为然者更是不胜枚举,如韩源泉《布衣祭酒:追踪我们身边的奇怪姓氏》、胡尧《中国姓氏寻根》、张学衔《华夏百家姓探源》等。
然而,事实是否确如,元绛是否如某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系“北朝时代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后裔”?盖因此问题不仅关系到元绛本人研究,也将直接影响到今后民族文学史乃至主流文学史书写,故正如王阳明论“格物”之学时所言:“毫厘之差,而千里之缪,实起于此,不可不辨。”
愚以为,学界对元绛族别的误解,首先在其姓氏上。历史上,部分元姓源自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元和姓纂》卷二二“元”引《官氏志》云:“拓跋氏后改元氏。”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内篇第一“宗族十姓”“元氏”条:
拓跋氏自道武都代,从崔宏议,建号大魏,自称黄帝之后,以土德王,故曲解“拓跋”为“土后”。至孝文迁洛,以“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因诏改元氏。
有唐一代,河南拓跋元氏声名显赫,涌现出一大批文学、政治领域颇有成就、影响深远的人物,比如元万顷(?-689)、元希声(662-707)、元晟(不详)、元凛(不详)、元季川(一名融,不详)、元载(?-777)、元稹(779-831)、元友直(不详)、元友让(不详)、元晦(不详)等。他如元德秀、元让,据冯承钧《唐代华化蕃胡考》云:“两传虽未明言系出何族,但为鲜卑无可疑也。”一支独大的局面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误以为元姓皆毕于此。其实,元氏渊源所自,比较复杂,如考镜源流,拓跋部改姓之前即有元氏在焉,清代学者张澍《姓氏五书》:“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元人黄公绍等《古今韵会举要》载,“《左传》有卫大夫元喧。”可见元氏由来已久。盖因元铣年代最久,故明陈士元《荒史》以为:“商时有太史元铣,尝谏帝乙立受辛,元氏当始以此。”北魏拓跋部迁都之后所改元姓只不过元姓中的一支。学界将元绛视为鲜卑族文人显然是在元氏渊源为唐代鲜卑元氏遮蔽后所形成的惯性思维,加之其后也即金元之际著名作家元好问作为“唐诗人元结后裔”、也“出于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故,从而也就很容易使人将彼此关联起来,产生想当然之类的思维认知。
然而,“持平坐实”,务要“信而有征”,元绛为鲜卑族后裔,元氏谱系内部并无直接或间接证据。而且非常关键,也是力挺元绛为鲜卑族文人的学者没有注意或疏忽的是,元绛本不姓元,其姓氏原系临川危氏移居杭州后所改,《宋史》卷三四三“列传”第一二〇本传:“元绛,字厚之,其先临川危氏。”“唐末,曾祖仔倡聚众保乡里,进据信州,为杨氏所败,奔杭州,易姓曰元。祖德昭,仕吴越至丞相,遂为钱塘人。”苏颂《太子少保元章简公神道碑》亦云“其先本危氏”:
唐季江淮寇盗充斥,公之曾祖讳仔倡,与其兄全讽鸠合乡人,即所居立壁垒,远近所依以为援。中和五年,破黄巢之党柳彦章于鲁牙潭,天子以全讽为抚州刺史,仔倡为信州刺史。吴王杨渥克定江西,抚州降吴,徙江都。信州奔钱塘,遂易元氏。生公祖德昭。武肃王称制,用以为相,官至右仆射兼侍中、晋国公。(《苏魏公文集》卷五二)案,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也即公元1020年。元绛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出生,比苏颂年长十二岁。苏颂于仁宗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后,与元绛交往甚密,据其自述,“早与公周旋,尤详行实”,“言念畴昔,音旨如昨,追而叙之,一二可记”(《神道碑》)。苏颂为人,当时同僚多有称扬,如《宋史》本传载“富弼称颂为古君子,及与韩琦为相,同表其廉退,以知颍州”,故其所载可信度极高。元末危素与元绛同出临川,其于元泰定三年所作《临川危氏家谱序》云:“信州刺史府君讳仔倡,别改为元氏,又以元氏之请附其后。其出处行事,录其大概。昔闽之宗有字福可者(下注曰“不知讳”),尝修谱,工部侍郎府君讳昭德及礼部侍郎延平冯公梦得序之。”而在《元氏世录序》中,危素记元绛家世更详,对其子嗣三代亦有记录,略曰:“生二子:耆宁、耆弼;五孙:延祖、似之、绍京、绍直、绍著。曾孙之可考见者,曰康曾。”文末云:“素备官于朝,不能即远江南,因稍列其谱图,而附以金石简册者,为《元氏世录》一卷,用藏于家。他日续有所闻,当备纪焉,以见夫宗族之谊,虽远而不可忘也。”《谱序》、《世录序》与《宋史》、《神道碑》除细微出入外,基本吻合,可相互印证,同时也说明危素所载不诬。且谱序言元绛后裔认祖归宗主动将元氏一支附录临川危氏族谱之后,可见钱塘元氏尽管以元姓相沿,但本族子弟还是认为根在临川,系危氏后出,“同源而别派”(袁桷《临川危氏族谱序》)而已,主动修谱便是最好的证明。
问题在于,危氏是否源出鲜卑?如是,元绛虽非鲜卑元氏后裔,但作为鲜卑族作家代表同样无可厚非。临川危氏,据危素《谱序》:“危氏之始莫可稽,或谓周武王之妃感异梦而生,有文在手,似迂诞而难信,然疑者未可以遽削也。”三代之事人神混杂,不可名状,所谓武王妃感异梦而生一如姜原践巨人迹而身动皆荒诞不经,实不足信,但说危氏源出武王当有可能。苏颂《神道碑》引崔琳《姓苑》云:“危,姬姓也。”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帝喾生姬水,因以为氏。”周武王系其后,可证危素所言当是。其支派流变,苏颂考之甚详:
后封于新,世久寖微。秦汉以来,虽有仕者,未甚显大。其一支著临川郡之南城县,世力农,以财雄乡里。
说明临川危氏一支上承周王,历经秦汉迄止于宋,传承脉络非常清楚,与后之鲜卑汉化改姓有着根本的不同。何况检索古代姓氏学专书如《元和姓纂》、《姓氏考略》、《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也未见危氏源出鲜卑胡姓的记载,而胡姓研究著述如姚薇元《北朝胡姓考》、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等考察胡族汉化、胡姓改汉姓情况甚详,危氏也未囊括在列。凡此,皆足以证明,临川危氏本系汉姓,非鲜卑族后裔。
综合上述,既然元绛为其先祖徙居钱塘后所改之姓,那么与自然形成的元氏也就没有任何关系,与唐代显赫一时的鲜卑元氏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同样的道理,既然元绛源出临川危氏,而临川危氏发端于周代姬氏,非鲜卑汉化后改之姓,那么元绛非鲜卑族后裔也就不言而喻了。清代学者马疏《读介侯师<姓氏寻源>》云:“锡姓宗禹贡,史家稽谱牒。氏族有自出,祖孙鼻耳接。袭沿昧厥根,因枝但寻叶。”马氏所言意在强调姓氏渊源及其流变的重要,但也由此说明,对于某一作家姓氏乃至其族属的考察也应“因枝寻叶”作如是观,民族文学史以及诸多姓氏普及读物或相关专书以元绛为鲜卑族作家无疑正是没有寻迹觅踪、追根溯源的结果,是毫无根据的“亦以为然”之类的主观臆测,理应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1]祝注先《宋代少数民族诗歌》,《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页97。
[2]梁庭望《中国诗歌通史·少数民族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页145。
[3]韩源泉《布衣祭酒:追踪我们身边的奇怪姓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页350。
[4]胡尧《中国姓氏寻根》,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页112。
[5]张学衔《华夏百家姓探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页133。
[6]祝注先《宋代少数民族诗歌》,《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页97。
[7][明]王阳明《传习录》卷一二八,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年。
[8]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1962年,页6-7。
[9]冯承钧《唐代华化蕃胡考》,见《冯承钧西北史地论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年,页127。
[10][清]张澍《姓氏五书》,道光十五年枣花书屋刻本。
[1 1][元]黄公绍等《古今韵会举要》,中华书局,2000年。
[12][明]陈士元《荒史》,线装书局,2003年。
[13]孙克强等《金元明人词话》,南开大学出版,2012年,页70。
[14]李吉奎《梁士诒》,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页534。
[15][宋]苏颂《苏魏公文集》,中华书局,1988年。
[16][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
[17]钱伯城等《全明文》卷五四,总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18]李修生《全元文》卷一四七一,总第四十八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
[19]如:苏颂《神道碑》记元绛祖为“德昭”,危素《家谱序》作“昭德”等。
[20]李修生《全元文》卷七一八。
[21]钱伯城等《全明文》卷五四,“危素”六。
[22][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
[23][宋]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浙江巡抚采进本。
[24]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25][清]马疏撰;王忠禄校注《日损益斋古今体诗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页133。
原文刊载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17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朱仰东,男,文学博士,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长期致力于古代小说戏曲、西域文化方面的研究。
值班编辑:和亚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