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黼的“白文”《山花碑》是早已闻名于中外了,但是产生在同一时期的另外一块足以和它媲美而且极有研究价值的“白文”《赵坚碑》却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一、《赵坚碑》简介及其他
杨安道作的《故善士赵公墓志铭》,简称《赵坚碑》,刻于明景泰六年(公元1456年),是作者写来追悼赵坚的十首“白文”哀词。词中那种既哀死者亦复自哀的情调,使我们能体会到在当时历史环境里的一部份白族知识分子的遭遇。哀词前面,有一段简短的“白文”小序介绍赵坚前三代的一世系。这十首哀词是用当时流行的白族民歌体写成的。从小序起,就以ia韵一韵到底。作者选用本韵,既便于哀唱,也充分抒发了悲戚的气氛。其中有个别不押韵的字,在读时须与ia韵相拼,或用ia音来落尾,也就很协韵了。如风字与ai相拼念“飞”音;踏字与ia相拼念“胎”音;梯字与ia相拼念“添”音等。
由于“白文”是借汉字以记“白音”的,作者只是图方便顺手采用音近的字来记录,往往不很注重汉字的本意,所以读的时候一定要用“白音”的腔调,再联系上下文的语意才能够理解。我在拙稿《山花碑译解》(见“南诏史研究学会”83年《论文选》油印稿)一文中,是根据“以韵定音,依音定义,通观全篇,前后联系”的原则来理解碑文的。因为“白文”所借用的汉字,不能用训话的方法来解释,如果各家的读音不同,自然也就产生了歧义。因此要想得到比较正确的解释,也只能用作者生长地区的地方土音读出来加以理解,才能庶几近之。其中还有一部份被淘汰了的古白语,又需要根据现在的白语语根和白族的历史名物、典章制度与风俗习惯等资料,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才能理解。虽然同样是由“七、七、七、五”句式组成的“山花体”,在唱的时候,又因内容和环境而有着不同的唱法,这也就是各种各样“山花体”的白族调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这首十哀词,也只能用“祭奠调”的拖腔来唱才合适。至今有些白族地区还在举行家祭(也叫堂祭)时,请人把死者生平的重要经历和待人接物等情况,用孝子的口吻哭唱出来,仍然是沿用着“山花体”来唱。有些高手作的这种“白祭文”,以其感人至深,能令孝子孝孙和听众秋欲泪下,甚至泣不成声,有的还能在群众中流传开去,被后世子孙一代代地记诵下来,成为口头的家谱。
《五代会要》里载有大长和国郑仁旻上书后唐庄宗的信里有“转韵诗一章三韵,共十联,有类击筑词”的话,而没有把歌词记下来。但是我们也可以推想那一定是像“古歌行”一样,在一章(篇)诗里是可以转几个韵的。郑仁旻上书给后唐庄宗的诗是转了三个韵,一共有十联。这三韵十联,也可能要用三种曲调来唱,也就是要转三个板。又所谓“有类击筑词”者,是因为白语也和汉语一样是由单音节组合而成的,有人甚至把它说成是古楚音的汉语,所以白语诗也和汉语的古诗一样,有三、四、五、六、七言之分;也同样要讲求押韵和对仗;因此也同样有白语的对子出现。唱这些白语诗或读这些白语的对子时,随着快慢的节奏,以一字(音)一击节来相和,就象“易水送别”时,高渐离击着悲筑来和《易水歌》一样,因此才说它“有类击筑词”。
我们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白族著名的学者和诗人杨黼写的《山花碑》和这首《十哀词》的碑,都是由十段“山花体”组成的,也就是“共十联”的标本,而可知“十联,是臼族长歌的一种固定的基本体式。至于那首刻在杨寿碑阴的则是一首独立的短歌,所以作者才特别标名为《山花一韵》。
这块刻于景泰六年的《赵坚碑》隔现在已有五百三十年了。它立在弘圭山上,屡经樵子牧竖的斧敲石击,又遭到自然界的风化剥蚀,很多字已难辩认。原碑现在已无从追踪了,幸而大理州的有关部门还保存着它的拓片。原碑剥蚀太甚,拓片上的字迹模糊之处殊多。现以此拓件的照片和石钟健先生在四十年代初期摄下来的图片互相补充订正,录文整理出来,加以探讨。其中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高明予以指正。
碑文的作者杨安道,在本碑中自署为“乡友”,又于九哀中说“生踞阿乡同阿村”,可知他和赵坚都同样是现在喜洲城南村的人。从碑文中知道他也很爱好古筝、琵琶之类的乐器,经常和赵坚在一起,互相切磋问难。在《三灵庙记》里,他又自称为“五峰兰雪道士”,可知他也是一位像“存诚道人”杨黼一样对“三教经书接(连贯之意)推习”的释儒,而且共同生活在处处受制的环境里。
从作者对赵坚自称“乡友”来看,可以推知作者与赵坚是生活在同一时期内辈份相同的人,约生于1401年前后,比杨黼小三十岁左右,和杨黼同在一个时期内生活过五十来年。对于被《圣元西山记》称道为“尤为时所推重”的同宗长辈杨黼来说,杨安道也一定受过他的教诲和影响,而这首《十哀词》之作,也无疑是受了《山花碑》的习染的。又观《圣元西山记》的书丹者为“五峰杨仲达”,我觉得很可能也就是《杨宗碑》和《三灵庙碑记》的作者“五峰兰雪道士”的杨安道,与《赵坚碑》的作者同为一人。因为在《圣元西山记》里,书丹的杨仲达作为一个晚辈,在尊长的面前当然是不敢自称别号的。又因为他既没有功名和官衔,在有一长串头衔的撰碑者杨森旁边,自然也只好在其名字前冠以其籍贯“五峰”(即喜洲西面苍山十九峰中的五台峰)。《三灵庙记》的碑文是由他一人撰文并书写的,所以他也就可以把自己的雅号“五峰兰雪道士”署上。至于他对赵坚来说,既是极端钦仰,又属知交莫逆,所以才自称为“乡友”。杨仲达可能才是他的本名,而杨安道说不定是取“安贫乐道”或“安心奉道”之意,可能只是别名。其名曰仲达,说明他是老二,而达与道二字在意义上也相关联。杨安道在当时一定是位作“白文碑”和“白祭文”的高乎。
很值得注意的是像杨黼和杨安道等这样的白族学者,对于汉文的造诣又很深,他们撰写的碑文为什么不用纯汉文来写,而偏要用“白文”的“山花体”来写呢?这些用“白文”来写的“山花体”碑,为什么又只存在于喜洲五台峰下面的弘主山一带而不见之于共他白族地区呢?我觉得除了这种“山花体”在当时的喜洲一带很为流行,连知识分子也对它很喜爱外,最主要的还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的特殊产物。
自1382年明朝的“天兵”攻下大理以后,采用高压手段,彻底地摧毁了段氏总管政权的统治基础,这时除了那些愿意向明朝输诚纳款并为其先驱者外,其他大多都逃亡在外或隐匿民问来躲避这急风暴雨式的政治变革。这些遗民们都终日惴惴不安,既痛生不逢时,但又不敢公然反抗,于是就把白己的满腹牢骚,用隐晦曲折的“白文”书写成“山花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也考虑到这些作品很难被时人所理解,于是杨黼只好在《山花碑》里说:“杨黼我□空赞空,寄天涯地角”,而杨安道也只好说:“我摩提词,说仙家知”,尽量设法表明自己的心意而已。
从《圣元西山记》和其他的资料里,我们对杨黼的身世已经有了大概的认识(见《南诏史论丛1》,拙作《读“圣元西山记”书后》一文)。而对于杨安道,目前因缺乏史料而不甚了解。但是从他作的这十联哀词上看来,他的境遇也一定是和杨黼相同的。杨安道与赵坚是同村的人,还带点挂角的中表亲,从小互相非常亲密,还时常共同抵砺学行,因此当赵坚受到极刑时,他恨不能以身代之,所以他写的这篇哀词也就十分恳切,凄绝动人,读来真令人肝肠欲断!由于他处的环境非常恶劣,不得不把那些容易引人注目的地方写得非常隐晦,甚下有意避开本字而另用其它的同音字。《赵坚碑》除向我们提供了研究明初时期有关白族的语法、音韵、诗歌、民俗等方面极有价值的资料以外,还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密宗的活动情况,以及明初时期的统治者对白族段氏政权的遗民所施加的高压手段等历史事实。
这首哀词还吸收和继承了汉族诗歌的优良传统,语言含蓄精炼,情意缠绵徘恻,音韵哀婉动人,堪称上乘之作,可与杨黼的《山花碑》相媲美,因而在白族文学史中,也应有它一定的地位。通过对本碑的初步研究,使我们对赵坚其人也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
赵坚是现在喜洲城南村的人,他的父亲名生,母亲名秀。他是五弟兄中的老大,生来聪明俊秀,性情潇洒,每爱指点着六合乾坤,挥斥评说一切。对于处在政治大变革时期应该谨言慎行的道理毫不介意。他学识渊博,凡天文地理,诸子百家及六艺三端无不精通。对于孔子的学说更属精专。他还时常对人讲授各种经书。他又很爱好音乐,对琴瑟、琵琶、古筝及其他各种乐器都十分擅长。对于建筑和工巧技艺等,他也能像鲁班一样的高明。由于他肯钻研,只要他有兴趣的事物,就能丢开一切,专心一意地去研究和学习,所以他的各种技能和各方面的知识也就达到了日新又新的地步。他在行动上能随时随地以“仁义方规”来约束自己,又尊敬别人,劝导别人为善。他还做过一系列的公益事业,如为了解决大众的饮水问题而挖了井,又为了解决大众的吃饭问题而想出一年种三茬作物(或推广种稻、麦、菽)的办法来增加产量。他在政治上虽然失去了地位,在群众中的威望却很高。而且凭着他的学识和木工手艺而拥有一定的财富,供他自己设计、建造美丽的住宅和花园。也许就是为了他大兴土木的行动而引起了官家的猜忌,加上他平时又很讲节操,不肯低声下气地讨好官家,所以免不了被罗织罪名而就地正法。他死时只有五十五岁,没有后嗣。死后乡亲们都很哀怜他,共同集资添造千塔,以替他积下无量功德。
我们从立碑的景泰六年往上推五十五年,则他应生于1401年,即建文三年,上距1382年明朝的大军攻破大理时计十九年。不过他实际上也可能还要生得更早些,死时也不一定在1456年,而是在明兵攻破大理后,洪武年间主政云南的沐英手里。本碑也可能是待急风暴雨式的政局已渐趋缓和下来的时候才敢立起来的。
赵坚是个有妻室的“阿叱力”师主,因为他为人刚正不阿,一生冰清玉洁,所以死后教友们就称他为“清洁师主”又称他为“求仁师主”。
为于便于书写,这里先将原碑录出,然后又再把试译的汉文和注释分别排在后面。注释部份为醒眉目和便于查找起见,又将碑题、小序和哀词分开来标注。
二、碑文
故善士赵公墓志铭
乡友杨安道篆词
加日你佀坚:波扬生在蒙城喜脸。城南村中天水郡家丘,祖波名赵名,祖夜名吴夜。稚波名□,稚夜名□。父名生,母名秀,生五子,坚是大男矣。聪明秀气,年岁五十五春。在家归去于乡哀。我摩提词,说仙家知。
一哀清洁师主坚:寄生在洱河苍溪;寄福有天水家丘,是前世修开。寸心出百样课起,尺腹心六合乾坤;迤逘这在风流接操,阿日是阿鲜。
二哀清洁师主坚:身上在六艺三端;忆丘蓑百家诸子,藏仁义方规。无阿部上不和羡,没阿人上不敬尊,推让远近贤哲人,阿居纪雁仁。
三哀清洁师主坚:金丘娘是丽水金;玉丘娘是昆山玉,人丘是人仙。获接仁脸方苴子,损扯娘五近六亲;阿居城南珠婆损,埋庄鵄弘圭。
四哀清洁师主坚:阿夕回旦北墓山;春叭梨凌霜不秀,冬景梅不开。诗书五经无人看,琴瑟八音无人;弹茨清筝缺人峰,使操宝灰。
五哀清洁师主坚:惺越光阴不伽多;生虎子楞庄涧丘,大树掷山巅。粉蝶忧怨不伽舞,黄莺鸣声嘴不;众人心不能那后,禾做千塔添。
六哀求仁师主坚:孔子语言丘精专;鲁班手段尽斯出,养生智根机。看真那储林户宅,饰理娘花兰阶梯;敬加路阿岁不得,拼后代川。
七哀求仁师主坚:做上你在鹿青天;旦逢居是实诏,禾佀松歘风。心巾不散三冬雪,妈上结凝九夏烟;弥汝那做不回才,成心上和块。
八哀求仁师主坚:弥羌父上拼后川;使婆细面泣那后,味肠绝成屯。摩商掘井你治渴,用三波作防饥;养子走你治老尾,伽小则看滇。
九哀求仁师主坚:生踞阿乡同阿村;干我经书筝琵琶,阿人房阿心。不期奔隔做阿迎,可伸报无常可;使我虚儒算不得,做日做日昏。
十哀求仁师主坚:娘是兄弟覆天毡;娘是邑甸上光角,阿人价阿干。阿居我张不意,集和原书十哀。送叫薪梦上则,雁后镇庄碑。
景泰六年岁次乙亥孟春下弦日父赵生同弟赵成赵平赵文彦等立石石匠杨隆刊
三、译文
故善士赵公墓志铭
乡友杨安道撰词
实讲给你是赵坚:此公生长在蒙城喜脸(喜洲,脸音尖),城南村中赵姓家里面,祖父叫赵名,祖母叫吴夜(音烟)。稚父名□,稚母名□,父名生,母名秀,生五子,坚是老大唉!聪明秀气,年岁活了五十五春。他在家里死去了,乡人都为他悲哀。我嘛来题此哀词,说与知音的“仙家”诸君。
一哀清洁师主坚:生长在洱河西边;投胎在赵姓家里,是前世修开。兴来时百事搁起,直指斥六合乾坤;如此潇洒守节操,学行日益鲜。
二哀清洁师主坚:身上具六艺三端;心中怀百家诸子,藏仁义方规。没一步路不合线,没一个人不敬尊;推让远近贤哲人,人不敢近君!
三哀清洁师主坚:金中咱是丽水金,玉中咱是昆山玉,人中算是仙。碰钉子为犯口过,五近六亲受累牵;君在城南珠破碎,埋到了弘圭。
四哀清洁师主坚:一夕魂归北墓山;入春霜凌仍不少,冬季梅不开,诗书五经无人看,琴瑟八音无人挥;弹剩清筝无人续,使乐器蒙灰。
五哀清洁师主坚:为你享寿不长春,大丈夫砍倒桩下,大树倒山巅。粉蝶忧怨不飞舞,黄莺鸣声嘴难开;众人不忍见你死,共造千塔添。
六哀求仁师主坚:孔子语言全精专;鲁班手段尽使出,如此立根基。看着你起盖房宅,装点那花园台阶;都在路上不敢讲,绝后代儿孙。
七哀求仁师主坚:如今你上升青天;官家定罪何确凿!像羊角风吹。心中不散三冬雪,马上结凝九夏烟;想起你活不转来,疙瘩结心间。
八哀求仁师主坚:你将老父丢后边;四方众人哭你后,柔肠寸断摧。无水挖井你治渴,栽三茬谷来防饥;养子靠你送老终,年壮正养爹。
九哀求仁师主坚:生在同乡和同村;教我经书筝琵琶,我也防心间。那时不怕遭到我,申报无常愿替君,使我惶恐不敢讲,做整日发昏。
十哀求仁师主坚:咱弟兄同遭天灾;咱是村中挂角亲,每人价值千。语君我若有不测,聚集如此书十哀;相送依依别新坟,尔后立庄碑。
四、注释(略)
(原文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该碑高101厘米,宽49厘米,直行楷书,其拓片保存完好,现藏于大理市图书馆。)
作者简介:何一琪,云南大理喜州镇金和村人,已故。
值班编辑:和亚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