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兰:传播学视野下的毛南族“肥套”研究|论 发布日期:2018-05-15   作者:吴兰   点击数:1585  
 
  [摘要]肥套是广西毛南族最隆重的请神、颂神、祈神和酬神的宗教仪式,历经数个历史朝代流转传承。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要素、传播方式等都对肥套的形成、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从传播学角度研究肥套,剖析肥套传播活动的要素、特性、功能和效果等相互关系,以期为民族文化研究提供新角度,拓宽民族文化研究视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关键词]毛南族;肥套;传播学
  毛南族肥套是毛南人最隆重的祭祀活动之一,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下南、中南和上南等地颇为盛行。毛南语中“肥”的意思是“做、举行”,“套”的意思是“道场”,意为“还愿祭祀”,这是一种由毛南族师公们在毛南族群众家中举行的请神、颂神、祈神和酬神的宗教仪式,仪式中融合了说唱、念诵、法事、舞蹈等表演形态。2006年,毛南族肥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目前,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介入毛南族“肥套”的研究,成果颇丰,分别有蒙国荣《毛南族傩文化概述》;[1]蒙国荣《广西环江毛南族“肥套”(傩愿戏)[2]《广西环江县毛南族的“还愿”仪式》;[3]彭家威,吕屏《毛南族肥套仪式中的造型艺术及其文化功能阐释》;[4]黄小明,赖程程,胡晶莹《毛南族还愿仪式舞蹈“条套”的动作特征与文化内涵——广西环江毛南族民间舞蹈现状考察》;[5]卢万举,蒙仁夫《论环江毛南族傩文化及其传承与保护》;[6]吕瑞荣《毛南族肥套仪式及其文化象征》[7]《神人和融的仪式——毛南族肥套研究》[8]等等,这些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背景和参考文献,但学界把毛南族肥套和传播理论相联系的研究甚少,大部分研究侧重在文化、民俗、艺术、舞蹈、宗教和仪式等单学科领域,交叉学科较少或几乎没有。而毛南族肥套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现象,经过多种传播方式被受众感知,历经数个历史朝代而能顽强地存活传承,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传播现象。
  毛南族肥套作为一种民族传统的继承、传递和变化的文化现象,体现了毛南人的生存符号化和社会化过程。肥套的传播内容、传播特点体现了传者和受众之间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过程。本研究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肥套,运用传播学、符号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毛南肥套的传播方式、特点、作用和功能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民族文化与传播学跨学科研究添砖加瓦,为民族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角度。
  一、毛南族肥套的传播构成要素
  任何文化的传承或传播,都是在不脱离产生特定文化的那个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中进行该文化的传习、传播和继承活动。[9](P215)从共时性视角来看,毛南族肥套在漫长的时间流转中传承,在特定的空间范围里拓展延伸就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播。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包含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也就是传播者、受传者、讯息。但是,仅有上述三个要素还不足以构成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还必须要有媒介使这三个要素相互连接以及来自受传者的反馈。毛南族肥套的传播也必须具备这些基本要素,且各个传播要素在结构中相互作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1.信源:编码转换
  信源,即传播者,是信息发出的源头,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传播者将信息进行编码后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主动作用于他人。毛南族肥套的传播者主要指从事肥套仪式活动的个人或者群体。个人,如师公、先生、巫师等;群体,如由师公组成的傩戏班子。师公掌管敬神法事,先生掌管送终法事,巫师掌管驱鬼法事。师公、先生和巫师,这几类传播者中,巫师人数较少,通常五六个村屯才有一个,而且他们都是单独活动,没有组成班子。师公和先生则有相对的组织性,作为一个群体,有人牵头,班子的成员也相对固定。师公均为男性,整体队伍较庞大,多集中于环江县内中南地区。1949年前,中南地区有南谟、吉周、堂八、松崖、玉环、下塘和上干强等七个大班子,每个班子有十几个人,服装、道具、唱本比较齐全。环江县内下南和上南地区也有一些,但规模比较小,名气也不比中南的大。先生的队伍分布面比较广,环江县内上南、中南、下南三个乡都有,每个地区都有一两个班子,每个班子有六七人。师公、先生和巫师作为传播者,从不同的角度,站在生活需求的高度,把一些人恐惧、感恩、原始宗教的心理映射到神话事中,并杂糅了毛南族传统生产、生活等情况,以传播者的身份进行编码,把肥套演绎成结构复杂、神灵繁多、功能多样、意义深远的祭祀仪式。
  2.信宿:译码还原
  信宿也称为受众、受传者,其作为传播者的作用对象是信息接收者和反应者的总称。在肥套仪式中,受传者可以是举办肥套的主家、观看肥套仪式的族人或者相邻而居的其他民族,也可以是接受肥套信息的全体毛南族群众。作为受传者的族人,会根据自身的理解将接收到的讯息进行译码,并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特定信息或意义,并做出相应的反馈。毛南山乡每年都有人做肥套来还愿,尤其上一代的毛南妇女极为重视肥套,对于万岁娘娘赐给了孩子的恩德一直都想着还愿,若还不起还会心里不安。在肥套仪式殿坛上的一副对联“诚心偿还雷王愿,实意报答万岁恩”,真切地表达出毛南族群众对肥套持有的一种庄重而虔诚的态度,以及对肥套中的神灵虔诚敬仰。毛南族群众对待肥套是避讳却又敬仰执着地遵从着,他们不把肥套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涉及肥套中的唱词、唱腔和表演,甚至都忌讳把肥套作为话题来交流,仅仅在肥套的各种仪式中才能展示请神、祭神、颂神的动作,或参与相关演示。毛南族群众一代接一代传承肥套,用自己的理解对肥套中的种种文化表象进行译码,解读。
  3.讯息:内容解读
  讯息也就称为信息,讯息是由相互关联的符号构成用以表达某种意义的传播内容。毛南族师公们和族人之间进行互动的内容最主要的就是通过肥套仪式中的文本。二者之间发生意义交换,达到互动目的均是通过文本完成。肥套仪式中的文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说唱文本,是由师公们在仪式中穿插使用,只有师公或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人能读能释。唱本分“大供”“劝解”和“歌本”三大类,因毛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这些唱本均为手写本,文字大部分是借用汉字及其部件自造的土俗字。这些都是由师公们使用,在传抄过程中他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修改文本。唱本有敬请众神用的《大供全集》,祭祀献供品用的《保筵·茶礼卷》、记载神话传说的《红筵过桌》、歌谣本《求花二集》、解释还愿起因的《大供坛开二中霄》、巫语本《三满供》、讲述毛南族历史、地理、民俗的《五湖解》、赞颂神用的歌谣本《红筵起欢》等。[10]另外一种是舞蹈文本。舞蹈文本记录的是鼓点击法(鼓点击法尤以蜂鼓最为著名。鼓腰细如蜂腰,故名。毛南族语称其为“祥”的鼓谱。过去有三十多种鼓谱,不同的人物上场采用不同的鼓法伴奏。)、动作要领和舞步技巧等内容。从文本中可以看出,虽然肥套演出班子都是由非专业演员的师公组成,但是他们的表演程式,如乐器间的配合使用、演奏时间和方式、舞者之间的合作等等都是非常规范的,而且是有着文字记载和解说为基础的。在师傅们言传身教的基础上,表演者或学习者还可以根据文本自行思考、琢磨,体现自己的表演特色。
  4.媒介:纽带连接
  媒介,即传播渠道,在传播过程中记录、保存和传递信息的载体,通过媒介这一渠道,能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元素有效连接。民族文化传播介质是传者与受者之间进行活动的桥梁,也是存在和保留民族文化的中介物,或者说形态,换句话说就是民族文化的存储器。[11]传承场是民族文化得以萌生、栖息和发展的系统空间,也是构成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概括地说,传承场有实在的物质空间和隐喻的空间两大类,具体包括丛林、火塘、寺庙、仪式、学校、市场,村寨、家庭、婚礼、传统节日、村寨中的文化活动场所等。[12]肥套的传播场以多元化的形式融入肥套仪式中。毛南族肥套分“黄筵”和“红筵”两种仪式,“黄筵”是单家独户向神祈求的小范围祭祀活动,而“红筵”则规模比较大、仪式繁多。在仪式中有十多场傩戏,如瑶王拣花踏桥、鲁仙架桥、花林仙官送银花、万岁娘娘送金花等。仪式进行时,傩乐伴奏,师公戴着傩面具,唱着傩歌,跳着傩舞辅以表演。肥套通过物化的媒介,如乐曲声乐、舞蹈体态、服饰、道具、面具等形式,同时还以思想、语言、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这些人化媒介记录、保存和传承着肥套。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文化传播载体和手段的革命性变革,肥套的传播媒介除了典礼仪式,还增加了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甚至网络等媒介,使肥套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
  5.反馈:效果体现
  反馈通常是指受众在接收到讯息后做出的反应,能反映传播者的信息传播效果,又能影响传播者的态度和继续传播活动,这也体现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是对传播者有反作用的。肥套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属性,决定了其双向性强,反馈及时,具有很高的互动频度。在传播中,毛南族群众对待肥套的态度是认真而虔诚的,认为这是一生中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敬神祭祀活动,尤其是每个已婚的男性毛南人都希望自己一生中都要做一次。这样的态度对作为传播者的师公们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成为他们继续传播肥套的动力和源泉。毛南族群众与师公们之间的互动,同样是通过反馈讯息来体现自己的能动性。他们可以就肥套的内容进行及时的交流,根据毛南族群众的意见和看法,师公们逐步增加或删改一些内容,让肥套仪式变得更为精彩。
  二、毛南族肥套的传播特点
  1.文化交流、共享和扩散的过程
  在文化的交流和使用中,传播者或受众都在不断地建构着文化。毛南族肥套中的文化元素被创造出来以后,不仅仅只为创造者独有,必然会向周围扩散,变成毛南族群众共享的精神财富,而后又会向邻近的群体扩散,被采纳或者接受,就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过程。毛南族肥套唱本中叙述的内容展示了毛南族与广西百越系民族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分化情形,显示了毛南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与外来民族融合发展的历程,从中可以了解到毛南族社会发展历史演变。每一代毛南族群众都出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自然而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每一代毛南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肥套加以改造,在肥套中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不合需要的内容。这些都体现了毛南族肥套中的文化元素交流、共享和扩散的过程。
  2.非制度化传播的社会关系
  毛南族肥套的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属性,这决定了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能够发生角色的交替甚至是转换。当他发出讯息的时候角色是传播者,而他接收讯息的时候,又转换为受众的角色。毛南族肥套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密切联系着,肥套的产生、生存、演变和发展几乎都在民间,毛南族肥套的师公们在仪式进行的时候作为传播者,但在没有举办仪式的日常生活中就是普通百姓。传播者的师公们和接收者或欣赏者的毛南族群众平时也会聚集一起,毫无隔阂地畅谈聊天,也会交流仪式中如何选择素材,如何改进艺术表现方式。一旦举行肥套仪式,换上傩服,戴上傩面具的师公一个转身、抬腿或跨入一道门槛,就完成了由此境界跨入彼境界的过程。他们就在作为人神之间、世俗宗教之间的中介角色转换中世代相传。不仅师公的传播角色会如此变化,举办肥套的主家或旁观欣赏的民众也可以择机参与相关仪式,与师公们同台演绎,变为传播者。这与大众传播中的制度化传播有着很大的区别,呈现出非制度化传播特性,也就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是自发性和非强制性的关系,传播的有效性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参与双方都拥有独立意志,没有强制传播的权利,也没有强制接受的义务。但参与双方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二者是一种相对自由平等的传播活动。
  3.传受双方扩展共通意识的符号互动行为
  毛南族肥套是由各种符号按一定程序编织起来的有机系统,每个符号均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13]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交换的成立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社会互动效应才能产生,这体现着符号互动的本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必须要通过象征符来传递意义。而意义交换有个前提,即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共同经验。这样编码和译码才能达成统一,通常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共同经验范围越大,传播效果越好。
  毛南族肥套的符号系统体现的意义有三层,即表层意义、深层意义和潜在意义。如万岁娘娘,在仪式中她的表层意义仅是一个人物符号,深层含义是母系氏族时的女性崇拜的延续象征,而潜在意义则是神灵形象的象征符号,就是掌管生育的神仙。毛南族“肥套”中符号意义的产生遵循着这样的过程:师公或毛南族群众面对“肥套”中各种能被感知的符号,如傩面具、傩服饰、傩道具等符号能用物化的标记来进行表述,而这些标记体现着毛南族群众对于该事物或事件形成的意义阐释或价值判断。[13]肥套作为历史积淀也是传播的产物,在肥套传播中符号成为一种意义的共享过程,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象征符号被具有共同文化体系的人群使用,群体中的人只有掌握这种符号的意义才能有效地和其他人群进行交流。
  通过符号交流,拓展了毛南族肥套传播中的传授者的共通的意义空间,表现在双方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理解是无障碍的,另外就是传授双方有着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符号交流则能加深认识和了解。共通意义空间在肥套传播中的作用独具优势,它以形象为信息载体,能跨越交流中出现的各种障碍,使信息传播更快捷、准确、生动。
  4.体现族人自身需要和群体意识
  从历史上看,肥套的每次举办对并不富裕的毛南人来说是有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但是,肥套仍是每一个毛南人最为遵从的祭祀活动。因为肥套满足了作为受众的毛南族群众的精神生活的要求和情感需求,体现人自身目的、需要,体现了毛南族的共同意识。这种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费孝通先生对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的看法就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14](P173)毛南山乡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生活极为不易。毛南族肥套从根本上揭示了毛南族人所承受的来自于恶劣的生态环境、子孙繁衍、生产生活等方面压力,这些压力极容易引发民众的认知失调状态,为减轻失调程度,消除内心恐惧,毛南族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顽强拼搏,但因对自身力量缺乏足够自信,毛南族人逐渐形成敬畏、依赖自然和祈求平安的心理,进而培育了生成肥套的原始土壤。毛南族的民族个性大致可以概括为“团结互助、开朗好客、勤奋谦逊、坚忍顽强,以及勇于绝境求生”,并保持且发展了对自然环境强烈的敬畏与依赖心理。[8]
  毛南族肥套的传播体现了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并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形成毛南族群体的意识和结构,进而会建构起整个毛南族活动框架和群体规范,约束着毛南族的个人态度和行为方式,保障群体的共同性。毛南族的群体意识和凝聚力增强的过程中,毛南族肥套中的各种神仙、宗教信仰、歌曲舞蹈等都被固定下来,并被不断加工或神化,最终被人们视作本族的象征。这些象征在某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毛南族在历史上的辉煌,成为毛南族与相邻而居的其他民族的区别,逐渐成为传承给下一代的群体意识内容。
  三、毛南族肥套传播功能
  传播功能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传播是一项必须履行一定功能的社会活动。毛南族肥套的传播功能表现如下。
  1.价值规范的形成与维护
  任何社会要作为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整体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15](P205)在这个基础上,各民族形成内部的价值规范,并维护其正常运行,人们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这种培养植根于毛南族群众的意识之中,流露于其言谈举止,成为民族文化在毛南族个体成员身上的表现。肥套在毛南族中代代传承,成为一种传统的祭祀活动,在一定程度是达成了共识,甚至是具有某种无形的社会约束,这种约束力无论是对传播者还是受传者都会感受到某种程度的群体压力,如果不做一次肥套,在心理上会有强大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会克服一切困难,花尽一生积蓄去完成一次肥套,从而保持肥套的延续性,也是人们的社会合作的体现。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内尔-诺依曼认为,能否顺应多数意见,是对一个人的道德规范和基本价值与社会是否相容的一种检验。[15](P83)毛南族肥套所揭示的道德标准成为人们生活中遵循的重要规范。道德的整合功能可以让群体内人们统一的价值取向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重视生子还愿,传承毛南族尊崇母德、感恩图报的诚信理念;重视生殖教导、崇尚繁衍群体;提倡家庭和睦与民族团结。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域,肥套许多内容的积极意义对于培养人们诚实守信的品质,领悟做人的道理,优化自己的人生观念甚为重要。这种以前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传播其实也是毛南族保持价值规范协调统一的前提。
  2.社会行为示范作用
  毛南族肥套承载着毛南族历史文化的根本,把信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给族内的任何阶层和任何角落,成为毛南族群众的普遍共识,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识地遵循着,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体系规范,这有利于社会内部协调、秩序维持和保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
  毛南族肥套借助创世神话颂扬先民功德,是民族认祖归源的精神载体,具有广泛的民族认同。作为毛南族群众心目中的百科全书,肥套烙印在毛南族群众的内心深处成为情感寄托,引发族人的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达到宣传民族文化或思想的示范作用,这也加强本民族文化凝聚力,体现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巩固与肯定。美国文化研究学者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指出: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息的表征。[16](P7)毛南族肥套通过传播构成特殊的文化空间,让它不再仅仅是一种祭祀仪式,更是起到了文化认同感与向心力的示范作用,肥套的传承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地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3.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传播是保证社会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毛南族作为一个文化群体,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因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历史发展演变缺乏文献记载,很多历史只能从毛南族的民族文化中略窥一二。毛南族肥套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就体现了毛南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展现毛南族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状况,成为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搭建了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一代又一代的毛南族师公们,把自己的经验、体会和知识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增加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逐步革除仪式中的糟粕。毛南族群众从肥套的神话歌谣和史诗中认识了本族和相邻民族的历史,从肥套中的抒情歌谣和叙事语词获取了社会现象的真谛,并代代传承下去。另外,毛南山乡附近的壮族或瑶族同胞,也会请毛南族师公做肥套中的部分仪式。只是到壮族地区,肥套中的三界公爷就换上了莫一大王,去掉了太师六官、三娘、土地这几个角色;到瑶族地区则少了瑶王这个角色,其他表演程式和角色照搬。这种“拼贴/拼装”过程(拼贴/拼装(bricolage),“一种即兴或改编的文化过程。客体、符号或行为由此被移植到不同的意义系统与文化背景之中,从而获得新的意味”。[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展示了肥套内容的创新,也揭示了毛南族群众的包容的文化心理与精神世界,反映了毛南族与人为善、和谐共处的社会理想。
  4.娱神娱己娱人功能
  在传承和演变的过程中,毛南族肥套完成了从自发宗教到人为宗教的转变,这一转变促使其娱乐功能也呈现着三种演变形态,在毛南族群众中均具有重要影响。第一种形态是以祀神、娱神为主;第二种形态是祀神、娱神;第三种形态则是娱己娱人为主。祀神或娱神都是人们借助傩歌、傩舞等艺术表现形式,向神灵祈祷并酬谢,表达自己的愿望。娱己则是人们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心情感需求,因此借助仪式宣泄自我的内心情感。娱人就是人们借助肥套中的多种艺术形态建立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并使他人愉悦,增进感情,以助交往。如今的毛南族肥套在传播过程中突破过去单一的跳神形式,逐步革除仪式中的迷信的糟粕,融入了更多毛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在仪式中增加了更多的娱乐因素,体现了思想内容的健康、形式的活泼趣味性。肥套由娱神转向娱人娱己,则展现了其服务受众的传播特性。过去在仪式中没有《土地配三娘》这个傩戏,唱本上也没有瑶王这个角色,只有古板的跳神。师公们为了吸引观众,逐步增加了这些内容,而增加的这些内容,成为肥套仪式中最精彩的部分。
  四、毛南族肥套的传播效果
  毛南族肥套的传播效果是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也是毛南族人接收肥套信息后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毛南族肥套的传播效果可以从其传播路径上寻找与之相关的各种因素着手,只有这个路径上的所有因素包括传者、受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都处于最佳状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处于这个路径末端的传播效果才是最佳的。
  1.传播主体更为丰富,扩大参与度
  随着毛南族肥套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其关注、保护和研究也日渐增长。除了毛南族中的师公们等传统传播者,还有族内或族外的专家学者通过研究肥套而成为传播者,这些作为“意见领袖”的专家学者们主动介入毛南族肥套文化保护传承的阵营中,通过田野调查、学术研究以及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在毛南山乡建立研究基地都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具有积极作用。另外,还有肥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师公们,他们作为肥套文化传播活动的带头人也正是发挥了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传承人或师公们作为肥套的制作者和发出者也在努力支撑和拓展肥套的更多生存空间。在毛南族肥套陷入传承困境的状态下,丰富的传播主体能引发更多领域的关注,在一定程度能促进肥套的传播取得较好的效果。
  2.满足受众心理需求,强化认知度
  一般说来,毛南族群众举办肥套仪式,是由于他们能在肥套仪式上满足某种心理需要,即使用与满足。受众心理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有选择、有着主观能动性的。深入地了解毛南族群众的心理特性和需求,并将其融入肥套的表演及传承中,强化肥套认知度,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对毛南族群众来说,肥套有着百科全书般的作用,能帮助毛南族群众通过生动而通俗的教材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另外,毛南族肥套的傩面具形象、凝练、个性化地展现了毛南族民间传统习俗,为人们研究毛南族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文化心理乃至生态特征等提供宝贵材料。毛南族肥套展现出毛南族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且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中,如今毛南族肥套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现代人与古人的交流,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文化传承创新氛围。
  3.传播内容寓意深刻,彰显精华
  从肥套的传播内容来看,其效果的体现就在于展现了其艺术特色和宗教内涵。毛南族肥套吸收并融合了壮、汉、苗、瑶、侗、仫佬族等多民族艺术元素,通过毛南族的民间神话与传说、山歌、舞蹈、音乐和服饰等民族艺术,体现毛南族的审美艺术特色。毛南族肥套中的面具的图案造型设计精巧,线条粗犷或细腻,色彩与神态生动明快,与民族习俗、民族心理密切相连,重在表达一种审美思想。毛南族肥套中的舞蹈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展现了粗犷而典雅、简朴而华美的艺术风格。肥套中师公们所着服饰通过拟神化的造型将形、意交融于一体,把实用功能与审美观念集于一身,和谐统一,彰显其文化精华,呈现出人们对精神生活更高的追求。毛南族肥套体现了毛南族先民崇拜天地自然万物的价值观,形成毛南族民间信仰的根本。毛南族傩祭中师公、先生和巫师,各自负责不同的傩祭仪式。在这些仪式中,传承着独特的内容,整体形成巫、道、佛三教合一,信仰多神的格局,同时又保持着英雄崇拜、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的遗风。
  毛南族肥套中体现着积善求存的宗教内涵,对中原善神的主导保留,把对本民族先民有恩的外来善神一并崇敬供奉。这种为我所用的宗教观,体现了尊崇祖先,尊重长者,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在乐天知命中修身养性,一遵天命。
  4.传播媒介更为多样,拓宽传播范围
  传播是毛南族各种繁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不仅使毛南族肥套上承载的民族信息得以保存,还使其不断发展变化。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受其影响,毛南山乡的经济形态、文化结构都不同程度出现转变,肥套传承相对稳固的关系群体日渐解体,民间传承场正在加速演变。毛南族肥套由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发展到由政府大力保护传承,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吸引专家学者进行研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传播毛南族肥套。在文化变迁进程中,媒体作为新生传播场,扮演着一个民族文化传播载体的角色。民族地区政府部门、文化机构在兼顾权威性和可读性的同时,不约而同地使用这种有效的传播方式,从而提高信息的覆盖面。尤其以互联网、通信、数字等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外界的各个群体都能够了解到最新的民族动态和风俗习惯,极大地提高了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的对内和对外的有效接收率,由小众传播逐步过渡到大众传播。这一新的变化趋势,通过文化传播视野、文化传播模式、文化传播观念等方面的转变表现出来。由过去的小范围传播开始向大众化、分众化传播发展,极大地拓宽了毛南族肥套的传播范围,对其保护和传承都有着深刻影响。
  五、结语
  传播促成毛南族肥套内容资源的整合、文化的增殖与积淀。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毛南族肥套,解析肥套中的各项传播要素,传播者、受传者之间的编码转换和译码还原,二者通过符号进行互动,产生更多的共同意义空间。从肥套的传播现象剖析其传播特点、功能和效果,在了解、保护、传承和创新肥套的同时,有利于扩宽研究视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少数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其文化内涵,促进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参考文献]
  [1]蒙国荣.毛南族傩文化概述[J].河池学院学报,2008,(3).
  [2]蒙国荣.广西环江毛南族“肥套”(傩愿戏)[A].中华艺术论丛[C].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3]蒙国荣.广西环江县毛南族的“还愿”仪式[M].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4.
  [4]彭家威,吕屏.毛南族肥套仪式中的造型艺及其文化功能阐释[J].装饰,2010,(10).
  [5]黄小明,赖程程,胡晶莹.毛南族还愿仪式舞蹈“条套”的动作特征与文化内涵——广西环江毛南族民间舞蹈现状考察[J].艺术百家,2009,(05).
  [6]卢万举,蒙仁夫.论环江毛南族傩文化及其传承与保护[A].桂西资源开发新思路[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7]吕瑞荣.毛南族肥套仪式及其文化象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8]吕瑞荣.神人和融的仪式——毛南族肥套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3.
  [9]郝朴宁,李丽芳,杨南鸥,郝乐.民族文化传播理论描述[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10]谭亚洲,韦秋桐.论毛南族的唱师文学[J].民族文学研究,1997,(4).
  [11]李丽芳.民族文化原传介质与艺术传播[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12]姚磊.国内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述评[J].广西民族研究,2014,(5).
  [13]吴兰.毛南族“肥套”的符号类型、象征及其功能解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14]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1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6][美]詹姆斯·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原文刊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2期
  [作者简介]吴兰(1978~),女,毛南族,广西河池人。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传
       
        值班编辑:和亚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