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浅谈龙仁青《青藏的细节》的生态意义 张紫萍   翻开龙仁青的任意一部作品,笔者都会被其中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所浸染。《青藏的细节》共收录了16篇散文,单单题目中就出现了8种……

 浅谈龙仁青《青藏的细节》中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   张园园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万物生。”生态自然与人的行为活动是息息相关的,正如古人所言……

诗评六首 ——龙仁青散文集《青藏的细节》 邓琪 堂弟   我接过你口中的糖果 不敢抿得太多   角百灵的鸟巢算不得新奇 不够抵作对你的报偿   你说要再与我回一次故乡……

各位会员:
由于今年年会将与学会第十届理事会议同时举行,根据会议筹备工作进展情况,经学会与主办方、承办方共同协商,现决定将原定会议时间调整为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会议内容及议程不变。详情见下文。
感谢各位的理解与支持。
特此通知。
新时代民族文学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研讨会

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

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研究决定,新时代民族文学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研讨会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将于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在陕西省咸阳市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与西藏民族大学联合主办,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承办。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新时代民族文学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二、主要议题

1.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

2.少数民族文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3.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

4.口头诗学研究

5.民族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6.少数民族作家研究

7.少数民族典籍研究

8.数字技术与民族文学研究

9.与民族文学相关问题研究

三、专题小组讨论会

本届年会继续大力提倡开放式的专题小组讨论会申报制,即由参会学者向组委会提出具体议题,经组委会审议通过后,由申报者负责招集组员,主持小组讨论,总结小组会议。希望广大会员们积极申报年会专题小组,提出有创意的、有学科前沿性的学术议题,从而有效提升年会的学术含金量,促进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

四、会议具体日程

学者报到:2025年10月24日。

会议研讨:2025年10月25日全天,26日上午。

学者离会:2025年10月26日下午。

五、会议地点

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兰池四路西藏民族大学新校区北门·学术交流中心(新好望角大酒店秦汉店)。

六、参会条件

参会者原则上为本会会员,且提交论文并通过审核者(以学会发出的邀请函为准)。

七、其他事项

本次会议会员参会不收取会务费,参会者往返交通与住宿自理,会议期间餐费、材料费均由承办单位承担。会议不安排接送。

八、承办单位联系人

栗军:15991099232;

刘妍:18291008185。

学会邮箱:mzwxxh@163.com.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西藏民族大学

2025年9月2日


  MORE >>

  根据本刊工作需要,自2020年12月1日起,《民族文学研究》在线投稿系统网址更新为:http://mzwxyj.ajcass.org

  即日起,原域名停止使用。本次网址更新仅涉及域名变动,已注册用户可以继续使用之前的账号和密码登录投稿系统。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2020年12月1日   MORE >>

今天,我们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座谈会之前,我先后参观了新建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考古博物馆,很有收获。

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次参观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我更加深切感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这也是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原因。这里,我讲3个问题。

一、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MORE >>

学术联盟

Links
中国民族文学网 《民族文学研究》期刊网 《民族文学》杂志社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学网 中国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族宗教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中国作家文学作品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