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民族文学史建设工程的回顾与期待 发布日期:2016-06-09   作者:邓敏文   点击数:13739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四)民族文学史编撰成就。

  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撰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始于1958年7月17日,当时中宣部召集来京参加“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的有关省区代表、北京有关单位专家及领导开座谈会,会上决定启动这一工程。几十年来,此项工作已上三个台阶。

  1.编写单一民族文学史或文学概况阶段。1958年座谈会之后,蒙古、回、藏、壮、维吾尔等民族的文学史编写工作开始启动。但一开始便遇到困难,首先是仅有民间文学的民族能否写史?如何写?写文学史如何分阶段?是按朝代、按社会发展史,还是按文学运动?但无论怎么分,都首先遇到绝大部分民族文学作品无年代可考、无作者可稽的困扰。经过反复探讨,专家们发现,虽然民间文学作品容易发生变异,但就大多数作品而言,其产生时的时代烙印总会以某种形态积淀在作品的核心部分,起码产生的社会阶段是可以断定的,再加上历史事件、文献、文物等相对照,大部分作品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大都反映在已经出版的文学史或文学概论里。截至1999年来,已经有壮、蒙古、藏、满、回、朝鲜、侗、布依、傣、仫佬、毛南、黎、京、水、仡佬、彝、白、纳西、哈尼、拉祐、布朗、羌、土家、苗、瑶、土、哈萨克、维吾尔、乌孜别克、鄂伦春、赫哲、东乡、保安、塔吉克、珞巴、普米、阿昌、基诺、傈僳、佤、达斡尔、德昂等40多个民族的文学史或文学概况编撰完成,其中绝大多数已经面世,少数在出版中。有的民族还出版了多种,故总计多达80多种,不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业已大部完成,编外任务还出版了几十种。这一突破性成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民族政策的光辉。

  2.综合性民族文学史和文学概况阶段。从80年代中期开始,编写综合性民族文学史和文学概况顺理成章地提上日程,这是编写单一民族文学史工作的延伸和扩展。但这一步比上一步要艰难得多,首先是55个民族的文学作品非常多,要熟悉它们谈何容易。其次是各民族历史进程差别很大,有的在春秋战国时代已产生阶级分化,有的直到1949年仍处于氏族公社末期。无论如何安排时序,都难以切齐,这给编写工作带来很大障碍。然而事在人为,经过专家们的艰苦探索,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成果标志是《中国当代民族文学简史》(1984)、《中国当代民族文学史稿》(1986)、《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1986)、《中国民族民间文学》(1987)、《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文学》(1989)、《中国少数民族文学》(1991)、《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1992)、《中国现代少数民族文学概论》(1992)、《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1993)、《少数民族文学》(1994)、《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1997)、《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1997)、《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1998)。取得这些成果是极不容易的,这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专家学者献给世纪末的厚礼。虽然其中大部分著作仍按民族、按作家分析,未能浑然一体,但都比单一民族文学史前进了一大步,并使人们看到了少数民族文学作为整体存在的客观依据。其中综合性很强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都是填补空白的著作,《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二版增加了现当代文学一编,业已面世。

  3.中华文学史编撰阶段。90年代,进入了中华文学史编撰阶段,其成果标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的文学巨著《中华文学通史》。全书10卷,550多万字,1997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如前所述,本书出版之前的100年,国内外出版的各种版本中国文学史虽然多达千种,但基本上是汉文学史或中国汉语文学史。这其中虽然主要因素是思想障碍,但民族文学作品翻译很少,汉族地区难以看到精品,加上研究工作少而零碎,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所以何其芳认为只有“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文学史或文学概况,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编写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的面貌将为之一变。”[7]周扬1961年4月10日在少数民族文学史讨论会上也指出:所有我国少数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对祖国的发展繁荣,都是有贡献的,写文学史不写少数民族是不公正的!大学里讲历史,讲文学史,要讲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学史,否则就是不完整的。他们的讲话尖锐而中肯地指出了过去中国文学史编写中的缺憾,其中有资料问题、研究问题,但思想障碍是主要的。在他们讲话的几十年之后,我们才有了一部《中华文学通史》,这除了诸多困难因素,还是思想上不够重视使然。但我们毕竟终于有了一部,有了突破,这是献给21世纪的一份厚礼。

  《中华文学通史》共281章,其中少数民族文学专门章节54章,占19%。从布局看,两头小中间大,呈橄榄形。这部著作从效果看虽然将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共处于一书,但不平衡,有游离之感,不能浑然一体,但重要的是,它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真正的中国文学史提到日程。历史总会给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更为完整的中华文学史或中国文学史,在21世纪将会出现第二部、第三部以至更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