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进文|近五年(2016-2020)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主要成果汇编|论文 发布日期:2021-11-09   作者:钟进文   点击数:3843   文章来源:民族文学学会  
  国家五年规划是国家对各项重大建设任务所作出的定期目标,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时,国家要组织开展上个规划的中期评估。2020年国家正式启动了十四五规划,与此同时各行各业都对十三五规划进行全面总结梳理。本文是对过去五年(2016-2020)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所做的一次梳理与总结,由于民族文学研究涉及不同民族不同文种不同研究领域,挂一漏万现象肯定存在,在此敬请谅解与补充为盼。
 
  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总况
 
  “十三五”期间(2016-2020),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与繁荣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和特色。少数民族文学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构成,凭借神话、歌谣、传说、史诗等多种题材和体裁的作品,使中国文学更加丰富多彩。“十三五”期间,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进行写作,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影视等广泛领域都推出了大量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作品,其中许多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去,为祖国赢得了声誉。这些文学作品为书写和培育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伟大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奠定了深厚基础。
 
  “十三五”期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领域获批了一系列国家级重大、重点研究课题。例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有:2016年《20世纪维吾尔文学编年》《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傣、佤、景颇等云南跨境民族文学资源数据建设与研究》《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文献整理与研究》《蒙古语族诸民族民间故事类型分析与数字化研究》;2017年《国内外民国时期蒙古文学史料集成与编年研究》《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2018年《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口头文学抢救性整理与研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制度研究》《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国内外蒙古文学理论遗产资料整理及研究》《伊犁河流域厄鲁特人民间所藏托忒文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2019年《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政策文献的整理、研究与信息平台建设》。
 
  “十三五”期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分别在云南民族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大学召开了5届年会。除此之外,中国作协在2016年和2019年还召开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期刊会议》和《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为“十三五”期间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和创作阵地问诊把脉。同时,也出版了一批与此呼应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集。例如,2016年《影响与发展专著“中国多民族文学高层论坛”论文集》《全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的选择》《民族文学的书写与构建:阿扎提·苏里坦维吾尔文学评论集》《丝路文学语境下的多民族文学审美:2015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论文集》;2017年《少数民族文艺漫谈》;2018年《民族文学新声》《少数民族女性写作与我们的时代》《批评与价值--内蒙古优秀文艺评论选》(蒙古文);2019年《地域文化、民族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史》。
 
  “十三五”期间,各大出版机构和报刊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平台与话语空间。例如,民族出版社、辽宁民族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内蒙古科技出版社、内蒙古少儿出版社组织编纂了多部大型蒙古文学总集、工具书及资料汇编,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此外,《内蒙古大学学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中国蒙古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金钥匙》等期刊和相关网站开辟了蒙古族文学研究、批评专栏,刊发了大量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推动了学科发展。据《内蒙古文学发展报告:2016年》数据,在内蒙古地区公开发行和注册的32种蒙古语期刊、10种蒙古语报刊、16家蒙古语网站共发表21578篇作品,其中蒙古文学研究论文和评论有2119篇。五年间,大约发表蒙古族文学研究论文和评论上万篇。尤其是一些在《文学遗产》《民族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等汉文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以及在欧洲各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蒙古国所发表、出版的蒙古族文学研究成果有效地拓展了蒙古族文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声望。
 
  “十三五”期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数据库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中国知网统计数字显示,关于人文数据建设的专题论文每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许多论文从图书情报学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其价值,提出了其来源与特点以及单一和复式分类方法,为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及数据库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2019年11月公布的《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就有《易学古籍数据库建设》《满族民间历史档案资料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明清时期黄河治理工程文献的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宋代“广韵——集韵”系统韵书韵字大成、数据库建设及宋代韵书史建构》《中国电影文化竞争力与海外市场动态数据库建设》《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译本的接受、影响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大小凉山彝文经籍文献语音资源库建设》《俄藏〈格萨尔〉文献辑录及电子资料库建设》《东方古代文艺理论重要范畴、话语体系研究与资料整理》《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数据库建设》等近30项立项课题都与大数据建设与文学资料学建设有关,显示出社会科学资料学建设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的社会需求。
 
  以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民族文学资料学建设”为例,该单位以持续发展少数民族文学实体资料建设、多媒体资料数字化、民族文学网网络建设以及相关学术信息编辑发布等与资料和数据相关的工作为主,以2011年以来长期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口头传统音影图文档案库”创新项目为重点,积极采集全所研究人员和一些民族地区的学术资料及研究成果,适当拓展与社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业务合作。特别是该单位通过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持续合作“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等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将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学建设不断推向深入。成果方面,该单位2017年出版了《中国创世神话母题(W1)数据目录》;2018年出版《盘古神话资料汇编》和《布洛陀文化研究文集第一辑》。
 
  二、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十三五”期间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持续向纵深方向发展,在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等领域都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少数民族神话不仅数量浩瀚,而且许多民族的神话自成谱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清晰的体系性。“十三五”期间少数民族神话的“应用性”研究得到关注。许多民族神话不仅是这个民族不可再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民族古老的民族精神。了解和解析这些神话对于增进民族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许多民族地区政府正依靠古老民族神话“走出去”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战略,激发民族文化的新活力。更有一些民族地区通过学术策划将神话元素融入公园建筑、乡土教材、民风教化等社会实践中,这都可以作为当今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有益借鉴,也是传统文化在当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2017年《中国创世神话母题(W1)数据目录》;2018年《盘古神话资料汇编》《布洛陀文化研究文集第一辑》。
 
  围绕传说故事歌谣等民间叙事,近五年来,钟进文在《民族文学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了系列论文,重点阐述人口较少民族民间叙事和作家书写如何深刻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生活智慧和沉淀于意识深层的历史记忆。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和丰富可靠的文献资料,展现了人口较少民族如何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
 
  例如,论文《“创伤经历”与幻想记忆——以保安族民间叙事为例》,认为民间叙事有两类文本,一种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社会文本,一种是具有文学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对一个族群而言,两种文本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记忆。论文以保安族民间叙事为例,探讨社会文本和文学文本的关系,尤其从族群民间叙事角度重点探讨,社会创伤事件如何进入文学文本,或者说文学文本是如何“消解”或表达社会“创伤经历”的;论文《从“民族唱”到“唱民族”:基于〈裕固族姑娘就是我〉的考察》,主要以一首裕固族人家喻户晓的歌曲为例,深入探讨一首歌是如何从最初的一首民间小调,经过无数次的演唱,演变成一部裕固族文化史诗。换言之,从最初的“民族唱”如何一步步发展到“唱民族”,论文提出的观点是,其中的“误读”以及再“建构”即从另一角度呈现民族即叙述这样一个重要话题;论文《“失忆”与“记忆”之间——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学“跨境叙事”研究》,认为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经历了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书面文学的“集体记忆”与之前的民族“口头记忆”形成许多有趣现象,建构出一套从“失忆”到“记忆”,再从“记忆”到“失忆”的“跨境叙事”话语体系。
 
  少数民族歌谣研究方面,2018年出版有《贵州少数民族童谣研究》。此外,有关彝族仪式歌的研究成果也比较集中,主要有《路南彝族密枝节仪式歌译疏》《彝族撒尼祭祀词译疏》《彝族撒尼丧葬经译疏——丧家经》《彝族撒尼丧葬经译疏——舅家经》《彝族撒尼人仪式文学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有《彝族撒尼人仪式文学研究》《彝族祭祀辞的文学治疗研究》等。
 
  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在“十三五”期间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出版了多民族的《格萨尔文库》。这是西北民族大学几代科研人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守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使命和任务,辛勤耕耘、呕心沥血20余载所完成的重大工程。
 
  《格萨尔文库》含藏、蒙、土、裕固等多民族、多语种,共计30册(16开本,每册600页左右,共计约2500万字)。该书作为《格萨尔》史诗研究领域中的标志性成果,对多民族《格萨尔》史诗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整理与研究,充分展示了对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出版,使格萨尔学科文献资料价值大大增强。《格萨尔文库》发掘整理了藏族《格萨尔》早期珍藏版本,并进行了科学梳理和划分。增加了藏、蒙等多民族异本资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格萨(斯)尔》史诗。在国内现有的《格萨尔》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有本民族文字的藏族、蒙古族《格萨(斯)尔》多种异本进行精选、规范、汉译、注释和版本说明;对无本民族文字的土族、裕固族《格萨尔》进行了国际音标记音对译、整理翻译和解题研究,使《格萨尔》史诗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化、完整化和系统化。《格萨尔文库》的出版,使“格萨尔学”学科建设得到了提升。《格萨尔文库》的出版促使《格萨尔》研究向纵深、广阔的方向发展,使《格萨尔》研究与教学的整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史诗研究领域享有较高学术声誉,成为名副其实的重点学科。以《格萨尔文库》为龙头,带动“格萨尔学”多个分支学科的研究与建设,积极挖掘各相关民族的《格萨尔》文化资源;通过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的科学化创新,将还不被人们充分认识其价值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以《格萨尔》为代表的各民族口头传承文献的研究,提高到国内外领先的水平;在已创建并已取得较大成果的多个分支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从总体上构建“格萨尔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挖掘和研究《格萨尔》的多重价值,进一步带动以格萨尔文化为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及旅游业的联动发展,促进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更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和经济繁荣。不同于以往单个民族的《格萨尔》史诗文献整理研究,《文库》首次出现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四种民族语言、文字和汉文对照本,以及在几百本木刻本、手抄本文献中选取的情节连贯的、不含现代艺人演唱的经典本,不仅能丰富和完善《格萨尔》英雄史诗,也将对中国民间文学的丰富和完善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挖掘、抢救、保护各民族《格萨尔》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出版了以下研究著作:2017年《伊犁河流域新发现的托忒文〈格斯尔〉文献学研究》(蒙古文)《藏族牧区社会与〈格萨尔〉叙事传统——以青海果洛甘德县德尔文部落为个案》;2018年《中国土家族梯玛歌研究》(上下)。
 
  三、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研究
 
  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上,古代少数民族诗文创作具有重要的地位。以往对于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的研究过于分散、单一,偏重于单个作家的研究,缺乏整体性的观照。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走到今天,面临着主题、意义、方法等多方面的挑战。上世纪学人的研究以作品和作家介绍、分析为主要内容,以民族美学展示为主要特征,为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代学人固然要继承前辈的学术遗产,但也不能固步自封,而应结合学术发展的趋势,推动这一学科走向深入。
 
  “十三五”期间,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意义和创新的重要性,并尝试从一些新的角度展开相关的研究。例如,从文学家族与地域文化的视角,从民——汉文化交融的视野进行研究,这都是古代少数民族文学领域重新调整研究思路的重要机遇。
 
  西北民族大学的多洛肯将古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放在民族大融合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阐述其内涵特色,从少数民族文士对经典诗文的接受研究、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学交往研究、少数民族代表性文士的文学影响研究、民——汉文学交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研究等四个方面展开科学研究。
 
  “十三五”期间,该领域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有《明清土家族土司家族文学创作及其风貌叙略》《明清回族文学家族文学创作述略》《明清回族文学家族文化生态环境探析》《明清彝族文学家族谫论》《明清白族文学家族诗歌创作述论》《明清少数民族诗人唐诗接受研究》《明清滇人宗法唐诗》《“改土归流”后的土家族文学家族述论》《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清代酉阳土家族文学家族研究》《略谈清代少数民族诗文别集的整理研究及其价值意义》《民汉文化交融中的元代唐兀氏文人群体》《清代主流诗学影响下的满族汉军蒋氏家族的诗歌创作》《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研究现状与前瞻》等。出版专著有《元代哈萨克诸部族汉语作品搜集整理研究》。2018至2019年间,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出版古籍整理丛书《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诗集丛刊》即《鄂尔泰文学家族诗集》《和瑛文学家族诗集》《法式善文学家族诗集(上下册)》《萨玉衡文学家族诗集》《蒋筱铦文学家族诗集》《丁澎文学家族诗集(上下册)》等著作,共6部、8册,总计271万字。该丛书对清代满族鄂尔泰、蒋攸铦家族,蒙古族法式善、和瑛家族,回族萨玉衡、丁澍家族的诗集诗作进行了整理与辑刊。这些古籍整理成果为深入地考察梳理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深度挖掘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文学创作文本和生态环境的阐释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期间,蒙古族古近代文学研究以蒙古文学文献史料的挖掘整理和民族文学接触与交流研究最为繁荣。其中,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和蒙藏文学关系研究成为了亮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有《元明清蒙古族藏文典籍挖掘、整理与研究》《伊犁河流域厄鲁特人民间所藏托忒文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文献整理与研究》《明清蒙古族历史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出版的代表性成果有《蒙汉目连救母故事比较研究》《<三国演义>蒙古文诸译本研究》《“育民甘露”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研究》《天竺云韵——<云使>蒙古文译本研究》《果亲王允礼藏<密印授记请问经>研究》《<一层楼><泣红亭>审美形态研究》等。此外,《蒙古国所藏明清小说蒙译本及其学术价值》和《光宣诗坛的蒙古族创作与蒙汉诗学思潮》在《文学遗产》上发表,实现了蒙古族文学研究成果在中国古典文学顶尖期刊上刊载的历史性突破。
 
  古代藏族文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藏戏研究,二是清代藏事诗研究。传统藏戏研究成果有《西藏藏戏形态研究》;清代藏事诗研究成果主要有《清代藏事诗研究》,主要考察清代这一古代传统文化集大成的特定历史时期,藏事诗的传承、发展与新变。这部专著除论述藏事诗的渊源及演化之外,还总结了清代藏事诗的诗体特点、分析了清代藏事诗句的艺术和文学特色,考察了清代藏事诗与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形成的内在关系等问题。
 
  四、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研究
 
  “十三五”期间,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出版的专著主要有:2016年《纳·赛音朝克图研究》(蒙古文)《哈·丹毕扎拉森研究》(蒙古文)《民族文学语境中的小说互文性研究——以哈尼族作家存文学为例》《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抒情》《卫拉特作家嘎·贡巴及其小说研究》(蒙古文)《探寻民族心灵的秘密-新疆多民族文学评述》《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初探》《文学的民族认同特性及其文学性生成: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为中心》《文学之谈》(维文);2017年《广西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概观》《多元化时期东北三省朝鲜族散居地区文学研究》(朝鲜文)《民族身份、女性意识与自我认同-论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历史流变》《达斡尔族报告文学及戏剧文学研究》《达斡尔族散文研究》《达斡尔族诗歌研究》《达斡尔族小说研究》《抒情记忆的探寻》(蒙古文)《藏族女作家论创作》(藏文)《锡伯族当代母语诗歌研究》《多元共生,精彩纷呈: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探索》《族性构建与新时期回族文学》《凉山内外:转型期彝族汉语诗歌论》;2018年《现场与观察:来自蒙古族当代文学现场报告》(蒙古文)《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汉语写作研究》《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共同体发展格局研究》;2019年《云南世居民族当代文学映像》《20世纪满族小说史论》《边地文化与中国西部小说研究(1976-2018)》《金石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年度精选2018(评论卷)》《沈从文与老舍比较研究:以民族文学为视角》。
 
  在这诸多研究中,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发展迅速,除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平稳发展外,文学史料建设和生态文学、网络文学、“城镇化”主题文学研究成为新亮点。例如乌日斯嘎拉申报的《国内外民国时期蒙古文学史料集成与编年研究》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五年出版的代表性著作有满全的《现场与观察:来自蒙古族当代文学现场报告》、《モンゴル文学》(日文);策·朝鲁门的《文化视角与文本阐释》;敖特根白乙拉的《启蒙思潮中的蒙古文学》;阚海英的《蒙古族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研究》等。
 
  “十三五”期间,藏族当代文学在专题性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之一是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研究。胡沛萍教授在博士后课题研究基础上,出版《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史论》(2018年再版)。该著作集中探讨了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文化原因,对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的发展阶段做了初步分析,并重点讨论了当代藏族代表性女作家,如益西卓玛、西绕拉姆、德吉措姆、益娜、索娜德吉、才让娜姆、完玛央金、央珍、梅卓、白玛娜珍、格央、尼玛潘多、单增曲措等的创作状况。作者把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发生的动因归结为社会制度的变革、现代民族教育的推行与普及、藏族女性社会角色变化等方面,认为这些因素为当代藏族文学的现代性提供了社会文化的土壤。徐琴教授的《文化身份的建构与书写——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研究》也是一部值得关注的叙述著作。这部著作敏锐地看到了当代藏族女性作家蕴藏的巨大能量及文学价值,从文学的理论、文本分析、比较、渊源等角度出发,精细入微地对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创作的成就、特性、品质、共性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想法,并提出了当代藏族女性创作面临的难题。于宏、胡沛萍的《当代藏族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从特定的研究对象——“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入手,考察当代藏族小说对女性形象的塑造类型和文化内涵。这本书认为考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要审视她们在社会领域中的角色与地位,借此来检视整个社会为女性所创造的生活环境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进而探测社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于女性的关注和重视到底达到了何种程度,这种关注与重视是否存在着偏差与误导,是否依然隐藏着对女性的种种习焉不察的忽略与歧视。这部著作在某些方面拓展了当代藏族文学研究的视野,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术经验。
 
  围绕藏族现当代文学还有以下专题研究:一是纪念“西藏民主改革六十年”西藏当代文学成就的专题研究。主要有王军君、胡沛萍《回响在高原大地上的时代足音——民主改革六十年西藏当代文学发展概述》,回顾从西藏民主改革前后到改革开放之后的西藏文学创作成就,揭批旧西藏的落后野蛮体制,书写高原大地巨变,表现出与时代同脉搏、与人民共命运的现实主义精神。马小燕的《论西藏当代汉语长篇小说的人性之问——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研究西藏作家在当代汉语长篇小说中表现出的强烈的善恶观,通过对农奴主骄奢淫逸生活、等级森严的礼仪、残酷刑罚和农奴悲惨命运的书写,揭露了旧西藏农奴主的人性之恶。透过农奴间的互助和对农奴主的幻想,表达了人性之善。作家们批判了旧西藏的恶,赞扬了新西藏的善,宣告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胜利,表达出农奴对人身平等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发挥了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积极作用。二是当代藏族文学的地域性研究,这也是这几年当代藏族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方向。于宏、胡沛萍的专著《20世纪80年代西藏汉语文学发展概论》,是这方面的一部尝试之作。这部学术著作立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宏大背景,集中考察了西藏当代汉语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历程,分析并阐发了西藏当代文学在特定时期的发展轨迹和地域性特色。魏春春的专著《守望:民族文学的诗意创造》,以《西藏文学》这一藏区文学期刊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新世纪以来《西藏文学》在栏目设置、作品选择发表、办刊倾向等方面的特色,并探究了这种特色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这些著作对开拓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视野和领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成果:首先,编写了地方文学史《西藏当代文学史》。“十三五”期间,由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和西藏文联合作,由西藏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一些学者参与,共同编撰了三卷本八十多万字的《西藏当代文学史》。该《西藏当代文学史》涵盖1949年至2016年间西藏当代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作家作品,既包括藏语创作的作家、作品,也包括汉语创作的作家、作品。这部文学史按照时间顺序,在内容上分别从作家生平、作家创作概况、代表性作家介绍评述等方面入手,既是一部全面反映西藏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的文学史,也是一部客观、全面地反映西藏当代文学成就的文学史。2018年,编委会聘请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相关专家召开了文学史终审会。目前书稿已提交相关单位并交付出版社编辑出版。其次,创办了地域(民族)文学研究辑刊《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为了适应地域性民族文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态势,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以“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为主体,创办《西藏当代文学研究》辑刊。该辑刊主要以研究西藏当代文学为主,同时关注当代藏族文学和其他地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每辑根据所刊论文的内容,分别设置“作家谈创作”、“西藏当代文学研究”、“文学地理”、“女性书写”、“影视文化”等多个栏目。该辑刊由西藏自治区作协副主席、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军君教授主编,邀请国内外关注西藏当代文学和当代藏族文学的专家学者担任编委,在相关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还举办了“新时代藏族文学高端论坛”。2017年西藏民族大学创办并召开了首届“新时代藏族文学高端论坛”,2019年召开第二届“新时代藏族文学高端论坛”,引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的高度关注,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区4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文联作协的研究者参会。
 
  “十三五”期间少数民族现当代诗歌及诗歌群研究成果也不在少数,尤其针对西南少数民族诗人诗歌的研究成果较为集中。主要有《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研究》《凉山内外:转型期彝族汉语诗歌论》《新时期“少数民族打工诗歌”的概念界定及其发展》《当代少数民族汉语诗歌创作中的母语困境——以彝族诗歌为例》《新时期彝族汉语诗歌的多元发展》《当代凉山彝族社会流动中的文学想象》《文化流散、母语与现代性想象——珠三角少数民族的文学发展现象》《寓言,族群记忆与抒情诗——关于新时期彝族抒情诗的再观察》《身体书写,性别隐喻与族裔想象——重读1980年以来的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等。
 
  五、中国少数民族影视文学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影视文学作为我国影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电影作品的不断出现,促进并繁荣着该领域的学术研究。2016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新中国少数民族影视文学创作回顾与展望学术论文集》,论文集收录29篇学术论文,其中既有对少数民族影视剧创作历史的回顾、梳理和总结,也有对其创作现状及具体作品的论析。2016年6月中央民族大学与北京民族电影展组委会共同成立了“中国民族影视研究中心”,同年10月29—30日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高层论坛。本次论坛三个专题为“少数民族电影:影像叙事与主题表现”“少数民族电影:功能、认同与建构”“少数民族影视:问题、发展与创新”,分别对他者与主体的身份认同与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叙述与呈现、人的民族与民族的人、全球化话语下少数民族影视面对的现代与传统的冲突、矛盾与困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坦诚的交流。2017年由钟进文和牛颂主编出版了《多元文化与共享价值——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高层论坛文集》(民族出版社)。“十三五”期间代表性学术论文成果还有:《光影历程与时代激流——改革开放40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述论》《传承与嬗变: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拓展路径(1978-2018)》《母语、影像、文化互动及象征——评电影〈塔洛〉》《新世纪少数民族电影与“中国故事”表述》《跨文化语境下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探析——以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为例》(马致远,赵丽芳《电影评介》,2019年第12期)等;“十三五”期间有关少数民族影视文学的学位论文主要有《近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分析(2007-2016)》(赵鹏,贵州大学,硕士,2018)、《松太加的电影艺术与电影剧本研究》(藏文)(龙万多杰,西藏大学,硕士,2019)、《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视角探讨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艾可拜尔·阿不都热依木,中央民族大学,硕士,2019)《从扎根田野、空间媒介到神话述行——民族影视创作元素构建的一个新路径》(颜亮和蔡秀清,《电影文学》2020年第4期)等。这些论文专门探讨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后的文本再现和意义拓展等领域的研究话题。
 
  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研究
 
  “十三五”期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撰写与出版处于稳步推进的状态,主要出版了以下文学史著作:2016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小说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散文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批评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诗歌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戏剧卷)》《多彩的文学世界:云南多民族作家文学研究》;2017年《重庆少数民族文学概观》《藏族当代文学概要》(藏文)《蒙古族古代文学史》(蒙古文);2018年《辽宁朝鲜族文学通史》(朝鲜文)《彝族文学作品选读》(彝文);2019年《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湖南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小传》《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百年广西多民族文学大系(1919-2019)》等。由此可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撰由过去按照族别编撰向综合、按体裁、分地域编撰的新局面。
 
  “十三五”期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呈现出了历史性飞跃。学科理论建设和文献资料挖掘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例如由蒙古族学者满全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蒙古文学学科史:资料整理与体系构建》,是我国首个蒙古族书面文学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该项目填补了以国家重大项目形式梳理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史的历史空白。由额尔敦哈大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内外蒙古文学理论遗产资料整理及研究》以四十多年蒙古文论资料整理研究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挖掘、整理、阐释国内外蒙古文论遗产资料。该项目不仅能够打好蒙古文论研究的文献基础,也能推动中国文论的学科建设。近五年出版的代表性文学理论著作还有满全的《蒙古文学学科史:梳理与分析》(西里尔文)《碎片与体系:蒙古文学学科史相关问题研究》《内蒙古文学发展报告:2016年》;额尔敦白音的《奈曼陀音研究》、《<智者入门>综合研究》;树林的《松巴堪布益西班觉》等。
 
  “十三五”期间全国范围内出版的文学理论研究著作有:2016年《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型》《文化翻译与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研究-基于翻译研究和民族志的视角》《文化视角与蒙古文化思维》(蒙古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在华朝鲜文人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朝鲜文)《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广西少数民族作家生命意识研究》《多民族文学意象的叙事性研究》《跨越中的边界-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民族文学生态关系论》《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叙述框架》;2017年《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学史(彝族卷、苗族卷)》《西南多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研究》《生态批评与民族文学研究》《千灯互照: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生态与批评话语》;2018年《碎片与体系:蒙古文学学科史相关问题研究》《守望:民族文学的诗意创造》;2019年《民族民间文艺学》《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现代南方民族文学话语研究》《天府镜像与文学中国:当代四川多民族文学发展研究》《贵州民族文学生态论》;2020年《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西方话语”与“本土经验”研究》。
 
  七、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重点
 
  目前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和研究总体态势是良好的,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一是母语文学翻译数量和研究成果偏少。虽然从整体看,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用母语创作的作家所占比例不高,但就具体民族而言,母语创作却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当代藏文文学、蒙古族文学、维吾尔族文学等,对于这类文学创作的翻译和研究还比较薄弱,希望今后工作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二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料整理和研究相对滞后。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相对而言,古代少数民族文学史料的整理和研究较为丰富,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则相对滞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已有70年的发展历史,史料整理与研究应该尽早提上日程。尽管有些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作家访谈、作家传略编撰、文学作品集编辑出版等,但不能全面呈现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料的整体状况。
 
  三是对少数民族影视和新媒体文学关注不够,目前依然存在学科主体意识不明确,研究立足点不高等问题。
 
  未来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以下领域: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料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翻译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影视化研究;海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与研究;中国当代主流文学影响下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发展研究;各民族文学创作与培育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专题研究等。
 
  本文原文发表于《西藏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四辑,注释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
 
  钟进文,男,裕固族,1963年3月生,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93和1996年获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现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首批高层次人才“优秀人才”;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突厥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学及裕固族语言文化研究与教学工作。曾获全国高等院校“霍英东教育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日本学术振兴会”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教学名师”,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教育中中国语言文学教指委委员,国务院第八届学科评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