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日 05月 2018年

 沈德康:“狗尾藏种型”谷种起源神话的结构与实质——对藏缅语17个民族民间文学的分析|论文

2018-05-06作者:沈德康

狗尾藏种型”是藏缅语民族的谷种起源神话中内涵深刻、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狗尾藏种”这一模式化的情节或象征结构暗示着藏缅语先民从采集-狩猎型生产方式向种植-饲养型生产方式的转换与过渡。

06日 05月 2018年

 黎国韬 邱洁娴:春牛舞与立春仪考|论文

2018-05-06作者:黎国韬 邱洁娴

春牛舞是在广东地区广为流行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一。从历史文化渊源的角度考察,此舞与古代的“出土牛”、“立春仪”、“鞭春牛”等仪式与习俗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有关考察,也提供了一个由古代仪式向传统艺术发展、转变的实例。

06日 05月 2018年

范秀娟:少数民族艺术起源神话的美学意义|论文

2018-05-06作者:范秀娟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起源神话大致有四种代表性类型:一,艺术是由神所启示或恩赐的,即“神启说”或“神赐说”;二,艺术是由于纪念祖先或感恩祖先而生发的,即“纪念祖先说”或“感恩说”;三,艺术具有神奇的力量,帮助人实现人不能达成的愿望或欲求,即艺术“神力说”;四,艺术是人用来向神灵赎罪的方式或祭祀的方式,即“赎罪说”或“祭祀说”。少数民族艺术起源神话的美学意义在于:它们揭示了艺术起源的神秘性和神圣性,从而肯定艺术本身携带着自起源而来的神秘而神圣的美。

06日 05月 2018年

张凡:西部牧歌式的悲情英雄主义——以赵光鸣长篇小说《山围故国》为考察中心|论文

2018-05-06作者:张凡

当代学者丁帆曾就西部小说有过这样的判断,“从小说描写的对象、吟咏的情绪上看,无论是王蒙、张贤亮、昌耀这一代戴罪流放西部的知识分子,还是周涛、杨牧、章德益、陆天明这类自青少年时期随父母西迁、或被社会运动席卷到边疆的知识青年,以及张承志这种到西部寻梦的内地作家,他们小说中出现的中心人物,大多是自己的化身,或是与自己有相同遭际、相类心态的知识分子;他们反复吟咏的是自己的心声。”[4]而与这些作家略有不同的是,赵光鸣在随处流浪、到处漂泊的生命情形之下,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颠簸流离之痛,并对西部世界的穷困与荒芜、底层人的苦难与艰辛有着非常直接的感知与体验。不可否认的是,恰好是这些来自底层生活的积累和沉淀,激发了赵光鸣从事写作的灵感与想象。更何况,中国西部,特别是新疆那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以及庞杂的地域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赵光鸣小说的表现内容、文本形式、创作风格、语言表达等方方面面。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早年的漂泊经历、西部自然环境以及饱含内蕴的地域文化都成了赵光鸣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因。

06日 05月 2018年

赵利民:马克思恩格斯民间文学思想的再阐释|论文

2018-05-06作者: 赵利民

克思、恩格斯对民间文学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曾将精心挑选的民间爱情诗歌抄写下来送给热恋着的燕妮,并多次谈到民间文学问题。恩格斯对德国民间故事进行搜集、整理与考订,投入相当精力研究民间故事,关注民间文化。马克思、恩格斯对民间文学与文化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与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密切相关。民间故事书中所具有的纯洁的思想性、特有的幽默感、丰富的想象力都深深吸引着他们。

06日 05月 2018年

杨彬:从自然流露到自觉追求——198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的民族意识表达|论文

2018-05-06作者:杨彬

通过分析198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从注重表现少数民族风情到自觉追求少数民族意识的发展变化,总结198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发展的超越性特征,探讨这种变化对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成为具有独立品格文学类型的独特意义。

06日 05月 2018年

刘为钦 试论韦勒克的民族文学观

2018-05-06作者:刘为钦

本文在学术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释韦勒克的民族文学观。韦勒克的民族文学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韦勒克试图书写全球的总体文学史,但他并不排斥各民族的文学。韦勒克认为,恰恰是文学的民族性及各民族文学对总体文学的独特贡献才是文学史写作的核心问题。二,识别某一种文学隶属于哪一个民族的族属问题是书写世界总体文学史的关键。为此,韦勒克还设置了判断民族文学的几条标准:即文学的民族意识、文学的民族题材和文学的民族风格等。三,民族文学在世界总体文学史的书写中固然重要,但民族文学一旦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所裹挟,也会表现出民族文学所特有的片面性。我们研究民族文学,要抑止乡土和地方的情感,要警惕民族文学的狭隘性,要清醒地意识到民族情绪既是推动人类进步的的良药,也是制造社会动荡的毒瘤。

06日 05月 2018年

刘婷:“后申遗”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基于壮族“布洛陀”文化的调查|论文

2018-05-06作者:刘婷

在“非遗”代表作名录体系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着“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如何真正实现“名录体系”对非遗保护的价值与作用,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调查报告以对壮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洛陀”长达数年的跟踪调查为基础,对“后申遗”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布洛陀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仍然面临着传承的断代危机、歌墟頹废、过度开发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布洛陀文化,我们的对策建议是(1)学界主动介入,形成长效机制;(2)政府组织协调,落实经费队伍;(3)保护文化生态,确保“活态传承”;(4)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评判原则。

06日 05月 2018年

向柏松:《中国创世神话形态研究》

2018-05-06作者:向柏松

这是一部运用中西神话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创世神话多种形态的专著。中国创世神话经历了由短小、残缺、不成体系的形态到复杂、完整、成体系的形态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与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包括三个发展阶段:单一神话阶段,综合神话阶段,系统神话阶段。中国创世神话的发展也与其内在深层结构有关,即神话所潜存的一系列二元对立结构关系对神话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创世神话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典籍与口头留下了多种叙事形态:其一。原生形态创世神话,主要有自然行成型、制造型、女子生人型、婚配型等。其二,衍生形态创世神话,主要有串联型、化合行、箭垛型、派生型、化生型、采借型、变异型等。其三,系统形态创世神话,主要有系列型、复合型、谱系型等。本书还专门研究了系统性创世神话划分的标准以及原生态创世神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本书旨在使人们认识中国创世神话形态的多样性,从而了解其特性。中国既有非系统型创世神话,也有系统型创世神话。那种认为中国神话零碎、残缺、不成体系的观点是十分偏颇的。全书20余万字。

06日 05月 2018年

诺布旺丹:《格萨尔》史诗的集体记忆及其现代性阐释|论文

2018-05-06作者:诺布旺丹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的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是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文本向传说化和神化化过渡时期的特殊的文类特点,而且也表现出集体记忆时代所具有的时空和群体层面上的关联性等内涵结构形态..

06日 05月 2018年

 斯钦巴图:《格斯尔》降妖救妻故事变体与佛传关系考述|论文

2018-05-06作者:斯钦巴图

蒙藏《格斯(萨)尔》中都有格斯(萨)尔降伏多头妖魔,夺回爱妻的故事。两者在英雄启程去降妖的部分保留着更多共同情节。晁通企图霸占格斯尔的妻子遭拒,因而报复,导致图门吉尔嘎朗被魔王纳为妃的故事,成为蒙古族文本区别于藏族文本的主要标志。而有关晁通的这一故事源自佛传中提婆达多企图霸占释迦牟尼妻子的故事。晁通先针对阿尔鲁高娃夫人而去,却对图门吉尔嘎朗心怀不轨,这是模仿佛传中提婆达多先向耶输陀罗,后又立即向瞿夷显露不轨企图故事的结果。这同时意味着,《格斯尔》中的阿尔鲁高娃和图门吉尔嘎朗并非同一个人,而是格斯尔不同的两个夫人。本文的考证结果说明,北京木刻版《格斯尔》中确实存在借用和改编佛传故事的事实。

06日 05月 2018年

邱婧:寓言、族群记忆与抒情诗——关于新时期彝族抒情诗的再观察(1980-2000)|论文

2018-05-06作者:邱婧

新时期彝族抒情诗的群体创作实践是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彝族抒情诗的再观察,论述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寓言性、共同体记忆重构、意象的主体性确立等诸多话语表征;彝族抒情诗的发展是多民族文学发展大潮中的一个侧影,文章试图对1980-2000年间的彝族抒情诗进行全面的考察,以期探讨中国多民族文学语境下彝族诗歌发展独特的学术价值

06日 05月 2018年

左宏阁:宁夏文学中的诗意贺兰|论文

2018-05-06作者:左宏阁

贺兰山见证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与融合,留下许多不可磨灭的历史遗迹,令今人景仰与歌颂。我们单从历代文人吟咏贺兰山的作品中便可感受到贺兰山在宁夏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由这些诗歌,亦可看到贺兰山遗留的历史文化印记,彰显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还有古今文人对贺兰山情感的相通之处。

06日 05月 2018年

徐希平 彭超:俄藏与中国藏两种西夏文曲辞《五更转》之探讨|论文

2018-05-06作者:徐希平 彭超

俄罗斯与武威分藏两组西夏文曲辞《五更转》,为西夏文学提供了诗文之外新的体裁。本文在学界相关考释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起源及内容风格演变。现存最早为南朝陈朝伏知道,中原初期创作题材多为边塞宫廷、文辞风格典雅,西夏《五更转》题材风格与之有别,源于敦煌《五更转》题材和风格之转换,西夏《五更转》明显受其影响。

06日 05月 2018年

马慧茹:论当代回族小说的审美品格|论文

2018-05-06作者:马慧茹

当代回族小说是在审美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兴起并发展的,它既不刻意追求商业方面的轰动效应,也不受文坛流派的变迁影响,通过简朴的叙事,一方面恪守本民族流传千年的精神根基,同时又提炼升华、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品格。本文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回族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总结出其三个方面审美品格:朴素的现实主义追求、推崇洁净而崇高的精神信仰、展现真善美的心灵世界。

06日 05月 2018年

赵秀兰:生态和谐:花腰傣神话《南朋冬》的审美理想|论文

2018-05-06作者:赵秀兰

艺术是人类审美理想的载体。花腰傣神话《南朋冬》描述了人类形象的蜕变、神的生态调节机制功能的发挥以及滔天洪水的颠覆性暴发,以此深化了构建和谐生态的主题,彰显了傣族的审美理想——生态和谐。

06日 05月 2018年

 黄静华:史诗文类视角中的拉祜族“古根”叙事传统|论文

2018-05-06作者:黄静华

 拉祜族主要生活于中国云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地区的山地,属藏缅语族,拥有丰富的诗歌传统。本文将主要从文类的视角来描述和探讨拉祜族使用古调演述事物起源、族群历史的叙事传统。   史诗“牡帕密帕”的名称之异

06日 05月 2018年

徐俊六:景颇族口传史诗“目瑙斋瓦”吟唱初探|论文

2018-05-06作者:徐俊六

:“目瑙斋瓦”是景颇族最著名的口传史诗,是景颇族的民间艺术经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承载着民族历史、蕴含着民族精神。“目瑙斋瓦”吟唱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展演形式,通过对吟唱、吟唱者、吟唱内容与吟唱技巧的理论分析,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访谈调查等方式可以探析“目瑙斋瓦”吟唱具有神圣性与神秘性。

06日 05月 2018年

霍志刚: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的历史记忆|论文

2018-05-06作者:霍志刚

阿昌族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蕴含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在以往研究中不被重视。该论文集中探讨了这部神话史诗所包含的民族迁徙原因、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的历史印记,以及食盐使用和经济生产的历史记忆。本文认为不同时期、不同文化领域的历史记忆融为一体,深入挖掘这些宝贵记忆,对于认识阿昌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认为该神话史诗由文本叙事层、历史记忆层、信仰崇拜层和人类深层心理层等四个层次构成有机整体,各层之间又相互渗透。

06日 05月 2018年

郑亮 朱亚丽:红柯小说《喀拉布风暴》的生态文化隐喻论|论文

2018-05-06作者:郑亮 朱亚丽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喀拉布风暴》中,红柯延续了此前作品中对新疆空间的构建。在这个广阔空间中,浪漫的异域文化想象与现实虚实交错,奇幻的异域风光与壮丽的生命气象相融,人物依赖神圣的自然重获新生,万物和谐诗意的栖居于这片梦幻净土。这种异域风情化的写作迎合了公众对于边疆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促使新疆成为了一个偏离社会常态的异质空间。从西域蛮荒之地到众人瞩目的战略地位,当下的新疆在各种力量的竞争中与已建成的高铁接轨,朝着现代化的目标轰隆前行,与之相随的是无法避免的生态危机。因此,与红柯作品类似的新疆文学或是描述新疆的众多文学仍然乐此不彼的构筑着浪漫化、田园式的生态异质空间,让人不得不质疑在现代性刮起的这场全球风暴中,新疆究竟还剩下多少空间能够承载人们的诗意愿望?被遮蔽的新疆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真实面貌该如何被公众重新识别?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语境中新疆文学是否还有理由继续在浪漫的梦工厂中沉睡不醒?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