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 03月 2018年

王继霞:百年回族文学价值述略|论文

2018-03-27作者:王继霞

文章从文学价值角度论证了百年回族文学在诠释民族精神、求索艺术创新.表达政治诉求、追求超越之美、汲纳多种资源、广借各种传媒、面向广阔未来等七个方面的作用或启示,借以表达对回族文学百年历程的敬意与未来建设的期待。

27日 03月 2018年

许峰:“回族文学”:知识的建构与文化反思 | 论文

2018-03-27作者:许峰

“回族文学”概念的产生是为《回族文学史》的编写工作服务的,是文学史编写过程中的附带品。在概念争论的过程中涉及到关于族属与题材选择的分歧,这种分歧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学观念、民族记忆、文化认同、国家叙述等现代知识,通过对“回族文学”的知识考古,回到概念的发生语境去分析概念在文化反思主导下被建构的过程,重新认识“回族文学”作为族属概念的合理性是如何形成的。

27日 03月 2018年

朝戈金:约翰·弗里与晚近国际口头传统研究的走势 | 论文

2018-03-27作者:朝戈金

约翰·迈尔斯·弗里教授生前是国际著名史诗学者、古典学者和口头传统比较研究专家。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简单勾勒了他的学术贡献:作为“口头程式理论”当今的旗手,他完成了从古典史诗研究向口头史诗研究的转折,形成了“内在性艺术”的学说;他创用了“大词”和“传统指涉性”等概念,建立起口头诗学的理论体系;他创办理论刊物《口头传统》,极力倡导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口头传统研究,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人文学术的格局和走势;他通过对口头传统和互联网两者的并置和比较,总结出人类“思维通道”的某些规律和特点。其学术建树极为可观,未来影响必定将日益扩大。

27日 03月 2018年

邱婧、王琴:口头诗学与日常瑶歌——基于当代粤北瑶歌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 论文

2018-03-27作者:邱婧、王琴

作为口头诗学,当代粤北过山瑶体系中的日常瑶歌既保持了对底本的推崇,注重瑶族历史文化传统语境的重现,又在日趋变化的生活实践中汲取养分,呈现出新时代的新兴事物,并注入外来多元文化特别是客家文化元素。本文基于当代粤北瑶歌的变迁进行文化人类学的考察,并总结当代瑶歌变迁的主要特征。

27日 03月 2018年

热依汗古丽·依玛木:村落文化场域中的濡化机制——海努克人的群体、仪式与口头传统|论

2018-03-27作者:热依汗古丽·依玛木

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套社会成员的再生产机制——濡化机构与濡化方式,现代都市社会的濡化机制往往倾向于造就社会成员的自主性人格,而传统社会却偏向于造就利他性人格。海努克的田野民族志显示,维吾尔族乡村的文化传统对社会秩序有着积极意义。研究表明,村落内的文化场域,是由一组文化要素和文化设置组成,依次形成的濡化机制,它不仅能模塑社会个体,还能整合社会。

27日 03月 2018年

刘文江:民间祭祀歌:口头传统中的颂诗

2018-03-27作者:刘文江

颂诗体裁的确立,不但可以帮助人们重新了解中国文化中的信仰叙事传统,而且对口头程式理论的多样化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27日 03月 2018年

叶舒宪:台湾矮黑人祭——探寻海岛神话历史的开端|论文

2018-03-27作者: 叶舒宪

矮黑人是人类祖先走出非洲的第一批移民之后裔吗?为什么他们的足迹遍及印度洋和东南亚,却在台湾岛上最终绝迹了呢?台湾诸多原住民族都有关于矮黑人率先生活在这个岛屿上的神话传说,赛夏族至今还流行矮灵祭仪礼。矮黑人究竟是曾经发生在台湾的一段历史,还是莫须有的文学虚构呢?本着从文学中发现历史的认识原则,可从神话和仪式的背后复原出失落的历史信息,证明矮黑人事迹并非虚构。

27日 03月 2018年

周翔:台湾原住民盘瓠神话类型与来源研究|论文

2018-03-27作者:周翔

盘瓠神话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十分广泛,学界一直将其视为苗、瑶、畲三个民族的族源神话。从分布来看,苗族、瑶族、畲族、仡佬族、黎族以及台湾原住民地区都有盘瓠神话流传。根据狗立功情节的不同,盘瓠神话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立战功型、取谷种型、治病型,台湾原住民盘瓠神话属于治病型。不过盘瓠神话在台湾原住民中并未被广泛接受,流传度也不高。通过对神话类型进行比较分析,推断盘瓠神话很可能是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至冲绳(琉球),再由冲绳(琉球)传至台湾,但归根结底,还是源自我国大陆地区。

27日 03月 2018年

冯智明谢耀龙:“禁风”灾难叙事与族群迁徙流动——基于广西临桂县宛田乡瑶族禁风节的考察|论文

2018-03-27作者:冯智明 谢耀龙

禁风节是广西临桂县宛田乡瑶族独特的节日,成因与瑶族“飘洋过海”的苦难迁徙历史记忆、对风的自然崇拜和遭受风灾的现实根源有关。其从瑶族禁忌到多民族共同参与的会期和节日的历史演变是不同群体文化互动的结果,体现出族群迁徙流动对区域文化建构的影响。禁风节的生成是南岭走廊上民族关系和文化形态演变的一个缩影,也是人类学关于“流动”研究的典型案例。

27日 12月 2017年

栗军:藏族神话批评中的症候式分析——以“猕猴变人”为中心兼论其他

2017-12-27作者:栗军

藏族许多经典神话在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中有些颇具影响,如“猕猴变人”、“青稞种子的来历”等,藏族神话批评也产生很多有分量的著述,这些都影响了人们对于少数民族神话批评和研究的看法。本文就藏族神话中在特定时代产生的批评影响,借用文学领域中症候式的分析方法,重新客观解读藏族神话,分析藏族神话批评中的隐藏问题,以此来梳理藏族神话批评中的主观性、时代局限性以及潜藏在无意识中的神话主义。

27日 12月 2017年

严英秀:中国藏族当代女性文学30年发展简述 |述评

2017-12-27作者:严英秀

在当代藏族文学领域,女性文学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30年发展中,几代藏族女作家留下了多姿多彩的文学印迹,创造了兼容多种审美文化诉求的民族叙事和性别叙事相融一体的文学传统,建构了藏族女性文学话语自身的独立品格。

27日 12月 2017年

李怡:少数民族知识、地方性知识与知识等级问题 | 论文

2017-12-27作者:李怡

少数民族文学从概念到学科都生动地反映了现代中国的知识/权力关系,这就如同其他的中心/地方的知识金字塔模式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回首近现代中国学术史,就会发现在主导性强势性文化发展、“文化金字塔”巍然屹立的同时,另外一条思想的线索在默默地坚实地延伸成长着,这就是如何在全球化的“世界认同”、“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如何通过本土的“地方性知识”的重新建构来回应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要求。在现代中国,在文化知识的“金字塔”格局依然耸立的今天,如何发掘中国知识分子立足于地方体验与自我意识的思想追求与精神传统,可以说是造就现代文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19日 11月 2017年

艾光辉: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系统性思考———重评关纪新、朝戈金《多重选择的世界》|论文

2017-11-19作者:艾光辉

关纪新与朝戈金合著的《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一部很有分量的著述,它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定位、少数民族作家与文学的身份界定、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学双语创作、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文化批判意识与多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深入探讨。以当下视野重新审视并延展其理论思考,对于强化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建构的持续性大有助益。

19日 11月 2017年

刘俐俐:“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论文

2017-11-19作者: 刘俐俐

论文认为,多民族一体是我国民族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具体语境,解放后我国以探讨普遍性文学规律为目标的文学理论,无法解释和说明民族文学地方性、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由此论文作者提出建设“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设想。这个设想的基本理念为:“美人之美”是人类“和而不同”美好目标的必经阶段。是全球化时代开阔胸襟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民族文学理论建设依赖跨越人类学、民族学、文化传播学的开阔视野;采用现象和理论互相检验以致形成创新性的理论生长点的研究方法。为此论文设定了四个论域,分别为:民族文学的功能与性质;民族文学文本形态与“诗性智慧”;“美人之美”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标准;“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人文追求性质与合理性。

19日 11月 2017年

  刘大先:现代中国少数族裔的文学书写|论文

2017-11-19作者:刘大先

从既往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来看,成果多集中于民间文学、民俗学,具体表现为三大块:1、各民族口头传统,如史诗《格萨(斯)尔》、《江格尔》、《玛纳斯》、壮族嘹歌、侗族大歌等;2、各民族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如彝族毕摩、刘三姐的传说、阿凡提故事等;3、各民族文学关系,如南方民族神话系统,东北各民族的萨满故事等等,较少涉及作家文学的书写,即便是进入到研究者视野中也是作为主流文学拾遗补阙的因素。这是历史的真实语境:少数族裔文学进入知识系统一开始是以民间、边缘、原始的面目出现的,书面文学在各个民族中间发展程度不同,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起步较晚。由于绝大多数少数族群文字书写系统的匮乏,他们的文学集中于口传文学,而那些拥有自己文字书写系统的少数族群文学比如藏族、彝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却又由于语言的隔膜不为主流的历史叙述所采摭和关注。不过,与前现代相比,民族主体性观念在现代时期的凸现,也触发了少数民族作家有意或者无意地对于本族群文化的描写、叙述、认同。史诗、达斯坦、阿依特斯依然在族群中表演与传唱,山歌与故事依然在聚会、娱乐、传承中受到民众的欢迎,然而少数族裔的书面文学已经开始进入到主流历史叙述之中——尽管现代少数族裔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因为其书写方式上大部分采用了汉语和主流的话语模式,而显得不那么具有“民族性”的特征,但它们确确实实是少数民族文学。

19日 11月 2017年

 李晓峰: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下中国文学史之结构|论文

2017-11-19作者:李晓峰

中国文学的“显在的样式”包括各民族文学不同的表达形式、语种、文学样式、不同的传播介质。中国文学的多民族特征表现出“独享”向“群体共享”的发展趋向和复杂的“独享”、“群体共享”与“部分共享”并存的多重特性。中国文学的“隐性式样”则是制约和影响中国文学精神形成与文学发展历史轨迹的各民族复杂的文化形态和关系。传统文学史写作中线性的历史时序,忽视了共时性的历史空间各民族文学间的影响和融通。文化、语种、文学形态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民族文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并整体推进的特征,是中国文学史结构中四个基本要素。

19日 11月 2017年

毛巧晖:1949-1966年童话的多向度重构|论文

2017-11-19作者:毛巧晖

晚清童话作为启迪民智、铸造“新民”的文艺样式开始兴起。民国时期童话从理论到创作都得以迅速发展,众多知名作家与学人参与其中,周作人、赵景深、张梓生等从民俗学、人类学视域对其进行了理论阐释;叶圣陶、林兰等在创作领域进行了实践。1949——1966年,童话在内外因素的共构中实现了蜕变,在“民间”与“多民族”文学语境中,从教育价值与幻想层面进行了重构。20世纪50年代童话将新的社会主义伦理价值扩散到全国各地域、各民族,加速了社会主义“新儿童”的塑造;同时从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到童话的创作实践都渐趋形成了以“幻想”为核心话语的理论体系。1949-1966年童话的理论重构与文艺实践经验在中国文学史、民间故事学术史上都具有独特意义,其理论成就对当下“中国故事”的讲述具有一定的启迪,只是到目前为止对其反思尚不充分。

19日 11月 2017年

吴晓东:一个将回到民间的史诗文本——陈兴华《亚鲁王》译本与仪式的关系|论文

2017-11-19作者:吴晓东

目前很多活态史诗译本有一个缺陷,就是没有提供史诗各部分演唱的具体语境,读者很难知道他所读到的每一章节是在怎样一个仪式环节中演唱的,这些章节与仪式是什么关系,其功能是什么。本文将陈兴华《亚鲁王》译本的所有章节置于具体的仪式环节中,让读者对史诗《亚鲁王》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   关键词:亚鲁王;苗族史诗;仪式

19日 11月 2017年

张子 程周燕:冲突•回归•探索——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生态小说评析|论文

2017-11-19作者:张子 程周燕

蒙古族生态文学作家郭雪波以沙地为背景创作的系列生态小说具有强烈的警世作用,其以一种极为感性的方式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惩罚及人与自然抗争的残酷事实,折射出许多值得人类反思的问题。

19日 11月 2017年

 龚举善张鸿彬: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文化生态价值论|论文

2017-11-19作者: 龚举善 张鸿彬

网络技术时代的来临,促发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就现有情势判断,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日趋繁盛,文体相对集中,研究已臻雏形。据此推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有效实现了拓展文学形态、调节文学格局、反思乡愁意识等文化价值。这表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已经拥有民族性、现代性、网媒性等价值特征。可以预期,这种新型文学形态将在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系统工程中持续担当无可替代的文化职能。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