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 07月 2018年

钟进文:看山还是家乡好——试论东乡族作家马自祥的审美主题|论文

2018-07-21作者:钟进文

本文根据东乡族作家马自祥的诗歌、小说和散文,主要分析、论述了作家在创作中追求的审美主题。马自祥创作的主旋律,就是歌颂在地理环境十分险恶的东乡大山里辛勤劳作的人民。那里的乱山碎石、乡音土调在他的眼里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在他笔下有着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17日 07月 2018年

林姵吟:边缘的发声:里慕伊·阿纪《山樱花的故乡》 与《怀乡》中的性别与族群 | 论文

2018-07-17作者:林姵吟

  台湾的少数民族文学,作为1980年代以来台湾少数民族社会运动的一环,迄今呈稳定发展。伴随1984年“正名运动”、1988年“还我土地运动”等而勃兴的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也很自然地沾染着族裔意识,流露出台湾……

17日 07月 2018年

刘大先: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的方式及其问题 ——以藏彝走廊作家为中心的讨论 | 论文

2018-07-17作者:刘大先

重述历史是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文学最为突出的现象之一。这些重述历史叙事无疑提供了从特定的族群、地域和文化视角观察中国历史的新颖角度,能够揭掘曾经被主流叙述所遮蔽的部分历史,激活文化多样性的活力因子,但往往也存在着陷入到孤立与封闭之中的问题。重建包孕着个人与国家、欲望与社会、情感与理想、美学与价值的历史观,走出狭隘的自我、记忆、经验,才有可能突破地方、文化和族别的局限,而获得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17日 07月 2018年

乌丙安:俗信—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观念

2018-07-17

   早在1985年,我在《中国民俗学》一书中论述“信仰的民俗及其特征”时,首先提出了“俗信”这个词语,同时初步阐述了它的概念,并对它和“迷信”的密切关系及相对的区别做了分析。“简单地……

10日 07月 2018年

毛巧晖:文艺民俗学

2018-07-10作者:毛巧晖

文艺民俗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边缘交叉学科,其缘起于西学输入的浪潮及文化与传统问题之讨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新时期文学也进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的发展阶段,文学理论批评亦向开放性和建设性发展。

10日 07月 2018年

德吉草:重读经典——文化视野下的《萨迦格言》再阐释

2018-07-10作者:德吉草

摘 要:《萨迦格言》是藏族著名学者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年)撰写的藏族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格言,并开启了藏族作家作品中格言诗这一新流派,深刻影响了藏族文学创作。在《萨迦格言》中,作者通过新的文体和个性化的语言创新,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观察,传达了他对社会生活的理性沉思和人文关怀思想。本文通过文化的视觉,分析了文本中的“智愚之辨”背后的人文思想,彰显了一个知识精英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通过文学对社会问题的批评性观察,解读了作者隐匿在文本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和重构文化身份的理想。提出了《萨迦格言》不仅是藏族作家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一部代表作,而且也是藏族文化从英雄崇拜逐渐转向智慧崇拜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文学文本的观点。

10日 07月 2018年

付春明:朝鲜族作家禹光勋小说《兰芝》的女主人公爱情宿命论解析

2018-07-10作者:付春明

禹光勋是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中国朝鲜族文学代表作家,他与崔红一、李惠善、许莲顺等的创作“曾引领朝鲜族小说的发展”。目前对于禹光勋小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对‘文革’伤痕的揭发、对‘知青’存在的思考”,如吴俣《1980、90年代禹光勋小说主题倾向研究》、金贞玉《朝鲜族“知识青年”作家的意识世界研究》等。对禹光勋“‘宿命’系列小说”的研究还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领域。

08日 07月 2018年

彝族史诗《梅葛》《查姆》中人类起源与灾难神话研究

2018-07-08作者:陈永香

摘要:人类起源与洪水灾难人类再生的神话故事是一个世界性的母题,许多民族都有此类神话传说,且因大多数都保存在民族的宗教经典中而成为宗教或道德教化的神圣话语。彝族也有人类起源与洪水灾难人类再生的神话故事,其母题与其它民族的大同小异,成为彝族宗教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教或道德权威对人们进行宗教及道德教化或惩罚的神圣权威话语的依据,渗透了浓郁的原始宗教气息和强烈的彝族传统道德意识。

08日 07月 2018年

简论彝族史诗始祖意象符号叙事特征 ——以《查姆》为中心

2018-07-08作者:陈永香

摘要:起源叙事在南方民族的神话史诗中是一种基本的叙事方式,在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叙事中,叙事结构大同小异,彝族史诗的叙事在其中是较有代表性的,也可以说是较为成熟的。在彝族史诗意象符号叙事的方式上,彝族史诗是围绕彝族文化中的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树枝型叙事方式。《查姆》叙事中的两个始祖意象分别是代表生命之源的水(神)(女性始祖)和男性神灵(男性始祖),它们起到了结构史诗的核心作用。始祖意象符号是众多彝族史诗共同的叙事原型。

06日 07月 2018年

王宪昭:中华民族同源型神话的叙事特征与文化价值|论文

2018-07-06作者:王宪昭

在中华民族起源神话中描述多个民族同源是一个常见的类型。中华民族同源型神话类型丰富,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有时同一个民族也会存在内容不同的叙事类型,并在长期流传中形成某些程式化的叙事结构。同时,该类神话具有相应的文化功能,表达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民族观,传承着中华民族和谐民族关 系的优秀文化传统,体现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理想。

06日 07月 2018年

王治国:少数民族活态史诗翻译谱系与转换机制探赜|论文

2018-07-06作者:王治国

一带一路”倡议为少数民族活态史诗的沿线传播提供了广阔前景。在中华文明复兴与中华文化二次传播视阈下,文章通过梳理活态史诗传播的媒介嬗变与翻译现状,描绘出活态史诗沿线传播的三种类型谱 系并推导出活态史诗翻译的九种转换制。文章认为,史诗传播的理想范型应当是借鉴民族志诗学、人类学深度翻译与影像文化志理论,以便立体综合地呈现活态史诗的语言诗性特点、文化表征功能和口头表演特征.活态史诗“原汁原味”地在沿线国家传播,对增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认同在沿线国家的模塑作用意义 重大。

06日 07月 2018年

高荷红:《口述与书写:满族说部传承研究》|新书推荐

2018-07-06作者:高荷红

满族说部历经口语、文字、印刷术和电子媒介时代,其传承方式从以口述为主到以书写为主,讲述语言也从满语到满汉兼行再到以汉语为主。满族及其先世语言、文字的发明对满族说部传承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基于穆昆组织的家族内部传承使得其文本以各种方式留存。不同家族对传承人的训练方式、记忆诀窍略有不同,其文本因传承人后天的努力呈现不同的样貌。满族说部传承研究对在21世纪电子媒介强力冲击之下各民族口头传统传承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个案依据和理论支撑。

06日 07月 2018年

中国“三大史诗”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新进展

2018-07-06作者:记者 史竞男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史诗学学科建设,推动中国多民族史诗传统的赓续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在京举行了“推动‘三大史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

28日 06月 2018年

覃德清:中国文学地图整体景观与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论文

2018-06-28作者:覃德清:

  覃德清:中国文学地图整体景观与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论文 一、引论 完整的中国文学地图理应包含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所创作并传承的各种文学形态的整体。长期被忽略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学……

28日 06月 2018年

海力波:血缘与姻缘的永恒张力——《阿诗玛》中隐含的深层主题|论文

2018-06-28作者:海力波

《阿诗玛》隐含的深层主题为撒尼人亲属制度中血缘关系与婚姻关系间存在的结构性张力。女性及其家人必须在“女人要出嫁”的习俗和“嫁了是人家的囡”的情感冲突中保持平衡;男性求婚者既要利用社会认可的抢婚习俗来争取婚姻中的优势地位,同时也要对“舅舅为大”的传统体现出足够的尊重,方能确保婚姻的有效缔结。在给妻者与受妻者群体间存在着极大的情感张力与行为策略上的冲突。保持血亲与姻亲两个维度之间的平衡以求得社会结群的实现是《阿诗玛》中暗示的规训内容。   

28日 06月 2018年

冯智明:身体象征与污秽——广西红瑶女性禁忌的社会分类和秩序建构|论文

2018-06-28作者:冯智明

洁净与污秽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每个民族和社会都秉持着对这组人类学经典二元概念的不同标准。广西龙胜县瑶族支系红瑶有着丰富的女性污秽禁忌,其本质是一种社会分类原则,作为象征的观念体系参与了红瑶社会秩序的建构,而身体为其提供了象征的来源。红瑶女性污秽禁忌的研究,可为我国少数民族污秽观的多样性和西方人类学污秽理论的本土适用性提供一个鲜活的案例。

28日 06月 2018年

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 ——民族文学“入史”困境的突围

2018-06-28作者:马梅萍

1990年代以来,大量涌现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很少见到民族文学的身影,民族文学陷入“入史”困境。作为一种突围“入史”困境的举措,民族文学研究界提出“多民族文学”及其衍生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替代之前的“少数民族文学”命名。本文对“多民族文学”观进行了学术考证,并分别由从政治到文化的身份定位转变、从同质性到异质性的内涵转变、从一元到多元的文学史观转变三方面对“多民族文学”的现实内涵加以分析。

28日 06月 2018年

王植:方法与问题:当代民族文学生态批评史述

2018-06-28作者:王植

生态批评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的理论实践经历了觉醒、理论自觉两个阶段。二十多年的发展,生态批评已经成为民族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深化了民族文学研究的层次,也为转型期当代中国多民族的文化传统、现状与未来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视角,使之更有力的与别的文学形式展开对话。但生态批评在民族文学研究中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话语体系,因此,面对丰富的批评对象,如何提高理论批评的有效性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28日 06月 2018年

对话与交流:民族文学的多路径发展

2018-06-28作者:毛巧晖 杨杰宏

  2017年11月11-12日,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湖南大学主办,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承办的“2017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年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本次年会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民族大……

22日 06月 2018年

万建中:现代民间文学体裁学术史建构的可能高度与方略

2018-06-22作者:万建中

现代民间文学体裁学术史的书写提供了全面的反思、清理和重构的契机,已有的研究和学术史书写充斥着西方话语霸权,精英主义和本质主义成为名正言顺的学术立场,“民间”被学者所代言,寻求共性和同一性主宰了学术局面,完全遮蔽了民间文学体裁的民族性、地域性、个别性和差异性。“还原”与“阐释”是重构体裁学学术史的基本范式。“还原”就是把被精英主义操控的民间体裁解放出来,给予民间体裁鲜活生动的生活身份;“阐释”就是站在当下的学术至高点,赋予体裁研究史料全新的学术意义。基于我国民间体裁的多元事实,持批判主义的态度和民间主义立场,才能绘制出与精英主义不同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间文学体裁专门史的图式。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