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 10月 2017年

叶建芳:人观与秩序:布努瑶送魂仪式分析

2017-10-22作者:叶建芳

加文村布努瑶送魂仪式属于布努瑶丧葬文化另一种体系,当前研究者关注甚少。仪式以死者“净身”为主线,“唱死人”为基本内容,沿途与鬼神交流不突出,凶神恶鬼危险性不明显,体现实践性与意象性时空观,这些特征跟他们的人观密切相连,是当地追求人与自我秩序、人与社会秩序、人与自然秩序体系统一性的实践。

22日 10月 2017年

毛巧晖:文化交流与民族特性的凝铸:基于京族口头叙事的考察

2017-10-22作者:毛巧晖

口头叙事是表达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文章通过对京族口头叙事中的迁徙与家园主题的阐述,呈现了在京族叙事中迁徙叙事的渐趋隐匿与家园构筑的过程。迁徙的隐匿并不意味着迁出地文化的消失,越南的生活经历依然留存在京族的民间艺术与祭祀仪式中,并成为京族文化的“默示性知识”。另外京族通过口头叙事及其相关的信仰与仪式文本的传承,积极吸纳与融入迁入地汉族、壮族的文化。“家园意识”成为京族族群叙事的核心与重要主题,逐步熔铸了其新的文化特性。

13日 10月 2017年

孙正国:十余年来中国大学 “非遗” 传承的实践形态

2017-10-13作者:孙正国

自 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大学非遗传承实践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以传承实践的主体为线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传承为核心的理论准备阶段; 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传承为核心的多点发展阶段; 以学科为主体、社会传承为核心的文化服务阶段。相应地,就实践形态而言,中国大学非遗传承可以分为三大类: 非遗文献的知识形态、非遗组织的社团形态和非遗调查的田野形态,这些形态表征了一个总趋势: 中国大学正逐渐成为政府主导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协助力量。不足之处在于,因为非遗概念不准确、国家名录体系不周严、非遗文献的知识性传承基础弱,导致整个传承实践的杂糅化与符号化。

13日 10月 2017年

李长中 :《河上柏影》与阿来的景观政治学

2017-10-13作者:李长中

       对当代文学稍微有了解者,都会直观感受到“视觉叙事优先原则”或“生活景观叙事”是其最为基本的叙事症候。不过,目前学界关于此叙事景观的讨论基本上是在“生活景观的审美化”……

28日 09月 2017年

颜水生:论扎西达娃小说的风景叙事类型及意义

2017-09-28作者:颜水生

扎西达娃小说从宗教、美学和政治三个角度表现了风景的意识形态诉求。扎西达娃主要描绘“神圣的风景”、“阿卡狄亚”、“权力性风景”等三种风景类型,不仅表现对雪域高原的宗教般信仰和崇拜,体现“原始思维”在人类艺术中的影响,而且表现对“优美的田园”的向往,以及对“寂寞的荒原”的沉思。风景叙事在表现“阶层”“角色”“权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集中表现风景叙事的意识形态内涵与意义。风景叙事不仅是一种美学象征,也是扎西达娃的理想与矛盾的再现;风景叙事体现对人类家园的深邃思考,启发新时期文学对人类生存空间的表现。

28日 09月 2017年

“历史重述”与“景观再造”——关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文本形态变迁的思考

2017-09-28作者:姚新勇

返还本民族文化之根的书写,是“新时期”少数族裔文学写作的基本特质。一般而言,它不是体现为对特定族裔历史文化的重述,就是表现为独具特色的族裔景观的再造,而在许多情况下,这两者又构成了相互不可分割的整体。文章尝试借鉴“文化地理学”“身体现象学”之认识论方法,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文本形态的特质及其变构进行思考。

26日 09月 2017年

卓玛:人性观念的现代重构——以《格萨尔王》为例|论文

2017-09-26作者:卓玛

阿来的《格萨尔王》不仅从题材上与史诗格萨尔形成互文,而且在文本的思想定位上与传统的藏族人性观构成互文,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样态。《格萨尔王》中叙事代码的功能鲜明,将三个叙事代码集中于一处时,善与恶的角力,欲望与良知的交锋就成为藏匿于故事之后的深刻思想。格萨尔、晋美、阿古顿巴三个个体的共在状态具有价值,他们共生于本文之中,叙述者有意制造三者的平等交流,以这种形象及行动的互动显示出三个形象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最终形成作家对人性观念的现代重构。

26日 09月 2017年

孔占芳:神话和传说:小说虚构中族群文化的隐显——读阿来的《尘埃落定》|论文

2017-09-26作者:孔占芳

通过解读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中的神话和传说,探讨族群文化对创作个体的思维方式和小说构思的影响,从而解释作家阿来企图实现写一部“寓言”式小说的构想。

26日 09月 2017年

张敦福魏泉:解析都市传说的理论视角

2017-09-26作者:张敦福、 魏 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都市传说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日趋多样化,弗特的神秘主义、语言学(或语言-结构学)的解析、文学的解读、精神分析方法、历史-地理或比较的方法和结构主义视角等,逐渐形成各自独特的取向、风格和路径。可以把上述理论观点和方法大致归为三类:意义的追寻、形式与结构的分析和实证的探索三大类。多种视野分析路径共存的局面扩展和深化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研究水准。

26日 09月 2017年

刘文江:作为实践性体裁的传说、都市传说与谣言研究

2017-09-26作者:刘文江

传说、都市传说与谣言在人们的口头叙事实践中,其形式表现出了极大的相似性,可以被看作是同一种实践性叙事体裁。在口头实践中,人们不仅通过内容的事实判断来相信叙事中的事件,也通过形式的认知来相信它们。传说的中心是一种传统性的确定性话语,而都市传说与谣言则正相反,其中心是非传统的材料。各种实践形式或亚体裁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它们相互构成了一种否定性的、不稳定的交流模式。

22日 09月 2017年

中国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的时空脉络与精神流变

2017-09-22作者:马梅萍

中国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的脉络架构主要遵循三条线索:时间脉络是其显性主线,分为两代四段,两代即唐至清末的古代期和清末至今的现代期,四段即唐至明中期的发生发展期、明中晚期至清末的繁荣昌盛期、清末至民国的现代转型期、建国至今的当代延续期;空间脉络是其地图辅线,表现为东部与西部主要是西北地区的区域性差别与传播性互补;精神流变脉络是其深层隐线,逐次表现为从移植到本土化再到现代化的发展演变。

22日 09月 2017年

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散文评述

2017-09-22作者:杨春

我国少数民族古代散文涵盖书表、 碑铭、 历史文学、 传记文学、 游记、 随笔、 杂文等,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并具有多重价值。 书表、 碑铭、 游记、 随笔、 杂文等形式活泼、 短小精悍, 历史文学、传记文学则是鸿篇巨制。 其风格或深沉, 或思辨, 或幽默风趣, 或情感真切, 给人不同的艺术享受。 又由于这些散文有的是用民族文字创作的, 其形式与各民族民间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深受各民族民间作品格式的影响;有的作品为散韵结合的形式, 活泼风趣, 引人入胜。 其中的书表、 碑铭、 历史文学和传记文学最具特色, 为中华文学添彩增色。

17日 09月 2017年

新时期以来的甘肃乡土小说

2017-09-17作者:雷达

新时期以来,西部文学已成为中国文坛的重镇,西部作家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阵容使西部文学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甘肃文学是西部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也有一批辛勤耕耘执着坚守的作家,也出过一些在全国……

17日 09月 2017年

地域文学的蜕变与新生 ——甘肃小说创作略论

2017-09-17作者:程金城

     当我们将一个省份的文学,特别是一个“偏远”的、有鲜明地域特点省份的文学创作作为研究对象的时候,实际上就不能回避她与地域性的关联。“地域性”常常是双刃剑。作家借重地域题材和地域……

13日 09月 2017年

李牧:民俗、艺术及审美经验——兼论季中扬《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2017-09-13作者:李牧

学界对于民俗事象艺术性的认知,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形成与发展的。民俗事象所兼具的民俗性和艺术性之二重性,要求研究者除依托民俗学理论描述和阐释研究对象的功能、文化内涵、权力关系等问题外,还应吸纳艺术学及相关学科的分析框架,对其进行审美观照,以形成特定时空和文化场域中的特殊审美经验。季中扬《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所展现的,即是对民俗独特艺术本质与存在规律的有益探究。

13日 09月 2017年

刘守华:论民间故事的“改写”

2017-09-13作者:刘守华

60年前,《慎重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引发一场热烈讨论;60年后,该文作者又指导一位年轻的民间故事爱好者尝试改写民间故事,并就故事“改写”问题潜心思考、专题论述,揭示了阿•托尔斯泰改写俄罗斯民间故事,格林兄弟改写德国民间故事,伊•卡尔维诺改写意大利民间故事以及董均伦、江源改写中国民间故事的成功经验,阐述了改写故事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日 09月 2017年

当代蒙古族小说

2017-09-11作者:丁琪

当代蒙古族小说是族源意识与地域文化充分融合的艺术结晶,它延续着蒙古族的文化基因,依托祖国北疆游牧民族移动性生产生活方式,在蒙古族聚居区内蒙古的创作最为兴盛发达。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后,当代蒙古族小说在良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推动下崭露头角,玛拉沁夫的《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敖德斯的《遥远的戈壁》等作品,给新中国的文坛吹进清新的草原气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民族文化意识觉醒之后渐渐发展壮大,涌现出了阿云嘎的《大漠歌》、佳俊的《驼铃》等名噪一时的佳作,蒙古族小说成为富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成熟小说类型。进入新世纪,在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实施“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以来,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题材作品相继出现,长篇小说《满巴扎仓》在《人民文学》中文版和英文版头条位置向全国乃至世界推广,蒙古族小说成为文化全球化时代彰显民族特色、传播民族声音的重要艺术载体。

11日 09月 2017年

论民间故事的“改写”

2017-09-11作者:刘守华

60年前,《慎重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引发一场热烈讨论;60年后,该文作者又指导一位年轻的民间故事爱好者尝试改写民间故事,并就故事“改写”问题潜心思考、专题论述,揭示了阿·托尔斯泰改写俄罗斯民间故事,格林兄弟改写德国民间故事,伊·卡尔维诺改写意大利民间故事以及董均伦、江源改写中国民间故事的成功经验,阐述了改写故事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08日 09月 2017年

丝路语境中的少数民族文学

2017-09-08作者:石一宁

一、丝绸之路的概念   随着中国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落实,中国古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成为全球热词。2014年,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

08日 09月 2017年

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

2017-09-08作者:朝戈金

中华文化是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共同创造的。当我们今天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时候,主要指的是中国政治上一体、文化上多元的基本特征。其实,若再进一步说,小而言之,少数民族文……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