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 11月 2017年

向柏松:中国创世神话发展历史论析(下)|论文

2017-11-19作者:向柏松

中国创世神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由最初短小、单一的释源神话最终发展为完整的体系神话,其间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其一,单一释源阶段:从旧石器时期晚期至新石器时期早期与中期。简单采集与狩猎劳作决定了人们的思维还处于单一思维阶段,对世界的起源只可能做单一解释。其二,综合释源阶段:对应于以神农炎帝为代表的原始农业高度发展时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农业生产是一种综合性的劳动,它训练和培养了人们综合思维的能力。人们开始用综合的视角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其三,系统释源阶段:主要对应于民族、国家形成的奴隶社会初期。民族与国家的逐渐形成,生成了构建共同的信仰体系的需求,人们开始系统地解释世界。探讨中国创世神话的发展历史,目的是认识中国创世神话的多种形态,认识中国系统创世神话的成因。

19日 11月 2017年

向柏松:中国创世神话发展历史论析(上)|论文

2017-11-19作者: 向柏松

中国创世神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由最初短小、单一的释源神话最终发展为完整的体系神话,其间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其一,单一释源阶段:从旧石器时期晚期至新石器时期早期与中期。简单采集与狩猎劳作决定了人们的思维还处于单一思维阶段,对世界的起源只可能做单一解释。其二,综合释源阶段:对应于以神农炎帝为代表的原始农业高度发展时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农业生产是一种综合性的劳动,它训练和培养了人们综合思维的能力。人们开始用综合的视角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其三,系统释源阶段:主要对应于民族、国家形成的奴隶社会初期。民族与国家的逐渐形成,生成了构建共同的信仰体系的需求,人们开始系统地解释世界。探讨中国创世神话的发展历史,目的是认识中国创世神话的多种形态,认识中国系统创世神话的成因。

19日 11月 2017年

张程九尾狐从祥瑞到妖异转变的思想内涵——以汉唐为中心的考察|论文

2017-11-19作者: 张程

九尾狐作为承载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观念的重要载体,其在先秦两汉时依托“长生”、“谶纬”等思想成为祥瑞的高级代表,以此宣扬统治者道德品行及政治行为合乎天意;从唐代开始,九尾狐逐渐沦为民间崇拜中的“妖神”,唐代之后进一步退化为受人贬损的“妖物”。九尾狐走下神坛,其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既是中国古代祥瑞思想变化的缩影,又可在某种程度上视为民间信仰与世俗文化发展的证明。

19日 11月 2017年

尹荣方“九尾狐”与“禹娶涂山女”传说蕴意考|论文

2017-11-19作者:尹荣方

《山海经》“青丘国”及“九尾狐”形象出于“东方苍龙”中的“尾宿”,因“尾有九星”;禹在治水之时遇“涂山氏女”与“九尾白狐”的传说,是禹“治水”始于“箕尾”之间的曲折传承;禹“治水”绝非地上现实的治水活动,其真相关乎古人的“度量天地”;所谓的“涂山”,本意为“度量之山”;从《书·禹贡》禹“导山”的记载可知,禹的治水,关乎天上的“银河”,是以二十八宿作为天球上的坐标,来明确银河在天上的起没行径,天上银河的起源之地,正是“尾箕”之间,这是禹“治水”之始,得以遇见“涂山氏女”、“九尾狐”并与之成婚生子的契机所在。

19日 11月 2017年

杜李恩施多民族文学: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

2017-11-19作者:杜李

恩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建始直立人”的发现,证明这里很早就有人类生存。悠悠千古,漫无止境,加上土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史前文学系于口耳,难以断定。后来,作家文学兴起,但因为人口的流动,以及单个观察者在视野上的有限性,很难完整地呈现恩施文学的全貌,只能就自己所了解的勾勒一二。

19日 11月 2017年

张凡、刘梦梦穿越“村庄”的乡土想象——略论刘亮程散文创作中的时空意识|论文

2017-11-19作者:张凡、刘梦梦

刘亮程文学世界里的所有的生命形式都与大自然保持一种既定的关系,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即便是人类自身也只不过是他笔下众数的生命中普通一员。不言而喻,刘亮程笔下的生命世界与大自然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它们之间永无止境地纠缠不清,其笔下的一切生命始终依偎在大自然的怀中而不忍离去。可以说,作家在观察自然,感受自然,探讨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之中浸透了他极富个性化的思考与文学表达。

19日 11月 2017年

刘大先:2004年首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综述

2017-11-19作者: 刘大先

2004年11月12日至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在成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举行。围绕“中国少数民族当代作家文学的理论建设”的中心问题,与会的30多位专家、学者、作家、研究人员就中国多民族文学历史发展、批评现状、未来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激烈而又友好的交流和争论。

19日 11月 2017年

 刘大先:第五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综述

2017-11-19作者:刘大先

本届论坛议题原先设计分为四个集中论述的单元,在具体召开时做了一些调整,形成三个大的主题。下面本文将围绕这三个主题的发言一一呈示。一个综述作者最恰当的做法可能仅仅是客观地呈现,因为无论他做何种评点可能都会扭曲会议本身的现场的真实,因而本文将就相关议题单元和发言次序分别将与会者的发言罗列上来,尽量减少笔者个人的评判,只对某些引起较多呼应和共鸣的话题,结合现场的讨论加以点染,而各人观点的适当与否、认同或者臧否的判断,则由读者自行得出。

19日 11月 2017年

 徐新建:2015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学术评述

2017-11-19作者:徐新建

本文概述了2015年在贵州举行的“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简况,从论坛议题、争鸣与交融等方面加以分析评述,对论坛在“重返八十年代”、“多民族文学教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联”及“黔东南民族文学现场对话”等议题的设计和交流上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同时也从理论的欠缺与对话的不足提出了反思。

19日 11月 2017年

沈秀英:凡俗与宗教:论石舒清主体精神的两个世界

2017-11-19作者:沈秀英

石舒清的笔下存在着两个相对的世界。一个是写实的、纷扰不宁的凡俗世界,另一个是求圣、求真的宗教世界。两个世界背后是石舒清两种身份的写作:作为知识分子的写作和作为回民族一分子的写作。他用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眼光打量着作为普通乡村社会一角展现的回族的凡俗生活;用伊斯兰文化育养的宗教情怀打量着回回民族的精神世界。宗教情绪是他的根本情绪。石舒清通过文学创作成为了真正的回族生活的记录者和回民族精神的代言人。

19日 11月 2017年

“边缘”之魅——文化视野中的古代狐精故事解读

2017-11-19作者:任志强

狐介于人类和物怪之间,介于明暗之间,介于仙妖之间,界限模糊,令人难以捉摸,正处于范热内普所说的“边缘”境地和特纳所阐释的“阈限”状态。这种状态往往会被人们视为危险的、令人难以控制的,甚至会给现存社会秩序带来威胁的。透视狐精故事呈现的狐精形象可以发现,不管是胡人、妓女还是流民,都是古代社会中的边缘群体。狐精所象征的这些群体,通常被认为是为危险的,边缘的,官方难以控制的。这些群体,代表了中国社会中受到社会规范抑制的声音,受到文化制约的欲望,以及官方所压制的力量。

19日 11月 2017年

“边缘”之魅——文化视野中的古代狐精故事解读

2017-11-19作者:任志强

狐介于人类和物怪之间,介于明暗之间,介于仙妖之间,界限模糊,令人难以捉摸,正处于范热内普所说的“边缘”境地和特纳所阐释的“阈限”状态。这种状态往往会被人们视为危险的、令人难以控制的,甚至会给现存社会秩序带来威胁的。透视狐精故事呈现的狐精形象可以发现,不管是胡人、妓女还是流民,都是古代社会中的边缘群体。狐精所象征的这些群体,通常被认为是为危险的,边缘的,官方难以控制的。这些群体,代表了中国社会中受到社会规范抑制的声音,受到文化制约的欲望,以及官方所压制的力量。

19日 11月 2017年

王加华:赐福与降灾:民众生活中的狐仙传说与狐仙信仰——以山东省潍坊市禹王台为中心的探讨|论文

2017-11-19作者:王加华

狐仙信仰是华北地区一种比较普遍的民间信仰形态。在山东省潍坊市禹王台及其周边村落,其信仰形态大体有三个层面组成:首先是灵异传说,创造出一种语境氛围;其次是物质载体,即禹王台及其上的大量有关狐仙信仰的庙宇、冢墓及洞穴等;再次是仪式行为,即神圣与日常时段的祭拜崇祀。正是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相互结合,从而塑造出一个狐仙信仰的神秘世界,表达出民众丰富多彩的思想世界与情感寄托。

19日 11月 2017年

林安宁:深入浅出释经典融通中外论新学——陈连山神话学研究述评|论文

2017-11-19作者:林安宁

陈连山对结构主义神话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促进了中国神话学界对它的吸收与运用。他对《山海经》学术史的梳理,有助于国人了解中国神话与文化的紧密关系。陈连山认为,中国神话理论应从“中西比较”的大背景下,走向“世界比较”的新视野;中国神话学要实现学科自觉,必须充分认识历史与神话一体化的中国神话观。

19日 11月 2017年

刘大先: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全球语境——兼及多元性与共同价值|论文

2017-11-19作者:刘大先

少数民族文学事实早已存在,但“少数民族文学”是现代产物,就中国多民族文学而言,一方面它具有强烈的本土性和国家性,另一方面从其一开始就身处于全球语境之中。

19日 11月 2017年

 陈思广孙婷婷:锡伯族历史文化的全景式书写——评拙木豪格长篇小说《大清锡伯营》(第一部)|评述

2017-11-19作者:陈思广 孙婷婷

锡伯族作家拙木豪格(安德海)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锡伯营》(第一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以下简称《锡伯营》),是锡伯族历史上一部颇具特色的全面展现锡伯族西迁历史和锡伯族文化并具有史诗气度的长篇小说。

05日 11月 2017年

毛巧晖 刘 颖 陈勤建:20 世纪民俗学视野下“民间”的流变

2017-11-05作者:毛巧晖;刘 颖; 陈勤建

“ 民间” 是民俗学的关键名词, 20 世纪 “ 民间” 理念随着民俗学学科的发展不断变化 , 这个变化中潜藏着知识分子对待民间的立场问题。 而且在不同时期, 由于具体背景的差异, “ 民间”内涵也有区别。

05日 11月 2017年

沈秀英:诗歌:一个自我叛变的旅程——单永珍诗歌浅论

2017-11-05作者:沈秀英

单永珍,一位桀骜不驯的个性诗人。诗歌之路上,单永珍一路创新,不断叛变自我。他的诗歌有着复杂的多重韵味;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修辞学;他的诗歌是葳蕤于大地的充满痛感的歌。单永珍的诗歌是发展中的诗歌,有着无限丰富的可能性。

30日 10月 2017年

邱婧 姚新勇:地方性知识的流变——以彝族当代诗歌的第二次转型为例

2017-10-30作者:邱婧; 姚新勇

彝族当代诗的第一次转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人们用汉语写作,并因其地方性知识以及双语经验的杂糅性铸就了优美的诗歌品质。近10年来,彝族汉语诗歌却呈现出与上世纪末不同的发展态势,堪称第二次转型。本文对2000年至今的彝族诗歌做出整体观照,并分析其诗歌中族裔本位性、文化民族主义的诉求等新近发生发展的态势,同时以彝族的地方性知识为参照物,进行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探索。

22日 10月 2017年

罗柳宁:布努瑶雷公庙的文化内涵解读 ———七百弄布努瑶信仰文化研究之一

2017-10-22作者:罗柳宁

本文对七百弄布努瑶雷公信仰进行文化内涵的解读, 认为雷公信仰是布努瑶生存环境和生计方式的折射, 围绕着雷公庙形成的各种禁忌、传统惯例, 在规范村民的行为和活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已内化为村民的价值观念并体现于村民的日常行为之中。 它成为布努瑶民间法中更具约束力的另类“准法律” 规范, 维护着人地关系的和谐, 调控着布努瑶乡村秩序的构筑。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