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 06月 2018年

姚新勇、周欣瑞:“南方”的发现,双重二元对立话语逻辑,百年中国神话学 | 论文

2018-06-22作者:姚新勇;周欣瑞

本文通过对有关百年中国神话学反思的反思,通过对中国神话学历史演进深层逻辑关系的剖析,揭示了隐藏于中国神话学深层的“双重二元对立话语逻辑”,描述了它的基本话语结构,分析了它对百年中国神话学的范式规约性,而其中,“南方神话”的发现和不断的再阐释,则构成了这一范式规约性的基本表征。

22日 06月 2018年

毛巧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存续与传承

2018-06-22作者:毛巧晖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综合体,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部分。

22日 06月 2018年

王继霞:民国时期回族社会的郑和阐释:以回族报刊为中心的考察 | 论文

2018-06-22作者:王继霞

郑和开创的七下西洋、和平往来事业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要成果,在今天“一带一路”建设中,开掘弘扬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意义深远。文章力图以史为鉴、旨归当下,梳理呈现了民国回族报刊中郑和阐释的主要方面:立足基础性史料的宏观历史研究、聚焦现实需求的精神意义倡导、浸润民族情感的现代文学书写,于此说明当时回族社会对其的认知与研究尚处于自发阶段,有一定局限性。但正是由于对回族报刊这一具有独特编创群、读者群平台的紧密依托,郑和史迹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15日 06月 2018年

李子贤:韩国济州岛传承的活形态神话|论文

2018-06-15作者:李子贤

由于历史的原因,济州岛直到近二三十年才进入现代社会。古老的神堂(祭场)、神房(巫或祭司)、巫歌(祭辞)以及相关的祭仪至今仍在存续,因而一直保留着活形态神话赖以传承的文化生态系统。这样,济州岛成了当下东亚几个还在传承着颇具地域特色的活形态神话之地区之一。

15日 06月 2018年

董秀团:心理疏泄与群体记忆: 基于《火烧松明楼》传说“完型化”过程的探讨|论文

2018-06-15作者:董秀团

情节母题不断丰富完善和核心母题趋于明确的“完型化”过程是民间传说不可忽视的变异路径之一。一些关乎地方、族群历史并作为“地方性知识”重要构成部分的民间传说,与历史“选择”的纠葛显得更为密切,社会变迁、文化转型、群体记忆是其“完型化”的重要制约因素。大理白族民间传说《火烧松明楼》因与六诏归一史实的勾连,成为民间传说叠累变异及“完型化”发展的典型范例,群体的心理变动和共有记忆是其发展变异的重要动因。

15日 06月 2018年

黄静华:拉祜族史诗的生长和延展:书写文本的意义阐释|论文

2018-06-15作者:黄静华

拉祜族史诗的文本形态容纳了口头文本与书写文本。用“史诗”对拉祜族表述传统所进行的命名,始于多部书写文本的整理与出版。书写文本中,拉祜族拥有在史诗文学类型上的相对完整性,并被放置在线性时间中进行阐说,成为特定时期的文化遗存物。书写文本的意义建构中,“史诗”一词主要被予以作品意义的阐说,具有可阅性却在歌唱性上有所缺失。书写意味着一种崭新叙述的生成,这不仅显现为叙述者的新生和多元,也在媒介载体、语境形态、受众期待、功能阐释等的更换中重新建构文本意义。

12日 06月 2018年

毛巧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节庆文化的建构——基于广西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的考察

2018-06-12作者:毛巧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全面启动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新视野推动了学术发展,初起之时“非遗运动”的喧闹渐趋转入理性的学理分析与思考。民俗节庆作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新的非遗语境中其研究面向超越了单向度与片面化。文章以广西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为个案关照,阐释了她在广西田阳这一古老地域兴起时在政府与学者的共同构划中选取了壮族文化发祥地和精神家园这一新路向;在布洛陀人文始祖信仰核心的支撑下,通过政府的文化展示以及民俗精英对“地方性知识”的新建构,将这一新型民俗节庆嵌入“三月三”时间点,逐渐构筑了进入当地民众生活的民俗节庆。但是这一节庆是否能伴随历史的车轮存续在民众生活中,在未来的世界能否沉淀下来进入传统节日系统,还要看其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应该警惕新型民俗节庆“脱域”现象。

12日 06月 2018年

杨向奎:唐代奉敕撰写墓志的制度化及其影响

2018-06-12作者:杨向奎

南北朝奉敕撰文的撰者选择具有随机性,大多是选择能文的近臣,是临时差遣性的,没有专门负责此事的机构,也看不出有相关制度或具有约束力的机制。贞观三年(629)以后,虽然著作郎官可能承担了部分奉敕撰文的职责,但大部分奉敕撰文仍承袭南北朝惯例。开元二十六年(738)设立翰林学士院,随着翰林学士院各项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奉敕撰文也日益趋向制度化,而在这个制度化的进程中,奉敕撰写的皇族墓志走在了前列。大约到唐代宗大历年间,这类墓志的制度化已经基本完成。制度化后,亲属参与撰作过程的通道被堵塞,因写作素材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奉敕撰写的皇族墓志往往显得空泛、僵化。就志主及其亲属而言,奉敕撰文象征着身份、地位甚至荣耀,但就施行者而言,撰文更多是职责,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职责,规范化、制度化是其必然趋势。空泛、僵化的文风正是制度化的必然结果。这反映出当时看重的可能并非今日所谓的“文学性”。

11日 06月 2018年

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

2018-06-11作者:巴莫曲布嫫

21世纪以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学人引领的史诗研究在口头传统的学术格局中形成了全新的定位,并在本土化实践中从偏重民间文学的文本研究走向口头诗学的田野研究。回观中国史诗学的制度化经营,学科专业化的主导原则和实践路径也在推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超越了既有边界,使人文学术的知识生产呈现出跨界重组的动态图景。

08日 06月 2018年

朝戈金:新文创何以把握时代文艺之脉动|文化评析

2018-06-08作者:朝弋金

按照美国文化学者瓦尔特·翁的说法,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我们今天所处的互联网时代是“次生的口语文化”时代。在久远的过去,人类还曾经有过一个“原生的口语文化”时代,那时文字还没有被创造出来并……

08日 06月 2018年

面向人类口头表达文化的跨学科思维与实践 ——朝戈金研究员专访

2018-06-08作者:朝弋金

20世纪末,肇始于美国的“口头程式理论”经朝戈金等中国学者的积极引介、翻译与在地化运用,在进入中国后的20多年中,不仅催生了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史诗学的学术研究范式转换,而且渐为民间文学以外的其他邻近学科提供了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上的理论参照与技术路线。在本次访谈中,朝戈金分别从口头传统的本土化实践、20世纪多学科学术研究范式整体转换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国史诗学的未来、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等5个方面展开了话题。朝戈金研究员的议论,视野开阔,时时跨过学科界限和藩篱,深具启发意义地解读了人类表达文化背后的思维活动通则。

08日 06月 2018年

“口头传统”不等于“口头文学”——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

2018-06-08作者:朝弋金

全球化、现代化时刻威胁着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学术界也普遍感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口头传统和语言不同程度地处于濒危境地,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濒危语言和口头传统抢救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07日 06月 2018年

壮族神话中布洛陀典型母题的类型与构成

2018-06-07作者:王宪昭

布洛陀神话是壮族众多神话中的重要类型之一。该类神话在不同地区或不用文本中积淀出丰富的母题。本文通过对大量神话文本中关涉布洛陀的非凡身世、布洛陀的功绩、布洛陀的关系等不同母题类型的系统梳理,从母题类型学的角度,为布洛陀神话叙事的深入研究提供资料学方面的便利。

07日 06月 2018年

神灵、祭祀仪式与民间叙事传统

2018-06-07作者:杨杰宏

布洛陀是壮族的“始祖神”“创世神”,对他的崇拜及其相关的祭祀仪式构成了布洛陀叙事的原动力。神话叙事、宗教叙事、民间叙事、仪式叙事是布洛陀叙事传统的主要特征。根据个强屯发现的布洛陀抄本整理出版的《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对于布洛陀的活形态传承、整体性研究均具有深远意义,从中也说明了民间经籍文本搜集、整理工作是一项可持续的学术任务,也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07日 06月 2018年

文本译注的学理性思考

2018-06-07作者:吴晓东

民间文本的译注,一直面临着一些仍需讨论的学理性问题:相似内容的文本到底要搜集多少才够?译注的时候要采取怎样的方式才是最科学的?对文本是否可以组合、删减?怎样给文本定性?应该给读者提供译注文本的哪些信息?等等,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并对《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进行评介。

07日 06月 2018年

以文学拥抱人类共有的灿烂美好

2018-06-07作者:阿拉提·阿斯木(维吾尔族)

      文学具有神奇的力量,让我们得以重绘世界的疆域。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梦想,离不开文学带来的关怀和温暖。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文学永远是我们共同的朋友。   在亲切的时间的怀抱里,土地和粮食抚养我……

07日 06月 2018年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名单公布

2018-06-07

          2018年6月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正式公示了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立项名单。其中有重点项目359项、一般项目3152项、青年项目1001项和西部项目490项。 其中,……

01日 06月 2018年

徐方宇:越南国家祀典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雄王公祭为例|论文

2018-06-01作者:徐方宇

作为官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国家祀典的政治性不言而喻,但其与民间文化的互动往往被忽视。越南国家祀典往往根植于民间信仰,而民间信仰也以获得国家承认为导向,并通过朝圣等方式实现对国家祀典的参与。两者在互动过程中彼此渗透、依存并互相利用,以服务于自身的政治或文化建构。   

01日 06月 2018年

罗兆均:多重叙事下的侗苗族群历史记忆与地方社会——基于湘黔桂界邻地区飞山神杨再思传说研究|论文

2018-06-01作者:罗兆均

飞山神杨再思是湘黔桂界邻地区宋至当下侗、苗等民族共同信奉的重要区域性神明。但因缺少正史等记载,官方与地方精英、民众、宗族成员以及作家四个主要地方社会群体,通过碑刻、族谱、口承传说及文学作品等方式共同参与了其传说叙事。基于侗苗族群历史记忆与地方社会的多重传说叙事,飞山神杨再思被建构为一位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的完美英雄人物型神明。这些多重叙事的解读可以助益从不同侧面对侗苗社会历史演变多样性、复杂性、地方性的深入认识。

01日 06月 2018年

毛巧晖:多神共存与生活诉求:山西安泽县黑虎信仰阐释|论文

2018-06-01作者:毛巧晖

虎信仰在中国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很多氏族、部落都将虎视为亲族或保护神,存在大量以虎作为名称的氏族和部落。山西安泽县黑虎信仰是远古虎信仰的延续,当地有数量众多的黑虎庙。在众多的黑虎庙中,多神共存于同一空间,众神灵各司其职、信众资源与信仰系统均衡稳定。同时黑虎信仰存在于民众生活的各个层面,呈现了民众对生活的诉求与愿景。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0+ >>